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三字经》的昔与今
· 金融危机下思考中国消费伦理
· 发放“消费券”多面看
· 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
· 重视科幻小说的科普功能
· 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
·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字经》的昔与今
金 星
  总长43集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自农历正月初二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以来,已创下了该栏目近一年来的收视率新高。“前度刘郎今又来”,老话重提,旧书新解,效果似乎都很不错。但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消息或事实又总使人感慨莫名。

  说起来这《三字经》区区千余字,《辞海》对它的解释是:“中国旧时流行的蒙学课本之一。著者相传为宋王应麟(一说为区适之)。明清学者陆续补充。1928年章炳麟重订。三言韵语。”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与《五典》,大都是言大道和常道,所谓“读三坟而咏五典”,令人如沐春风。而“五常”(仁、义、礼、智、信)及“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其实也早已有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三字经》是一部既轻巧又厚重的集大成的书,表面看是一部给予儿童的启蒙读物,实则老少咸宜。

  学者顾静先生在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经》所作的“前言”中说:“《三字经》三字一句的形式及简明赅备的内容——前者语句简洁、抑扬顿挫,故而琅琅上口而易记易诵;后者则以短小的篇幅最大限度地涵盖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常识,提挈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三字经》给予蒙童的教育,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这话说得很到位。可浏览传统典籍,有一点会很奇怪,如此要言不繁的《三字经》,既不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之列,也不在《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属,千年之中,它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只是一味地流落于民间草野,甚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对它的效能也了无涉及。好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为“小儿科”,但千年《三字经》,精华教做人,在传统中国,于教化和规范上能被引车卖浆者流广泛采用以至家喻户晓的,几乎无出其右。

  “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三字经》很早就已有满文、蒙文译本,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新加坡于1990年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因此可以说,《三字经》及其所传达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但在那个横扫一切而又标新立异的年代,念叨几句“三字经”也会是一条罪状,于是在漠然与忽视中,《三字经》蒙尘日久。后来人们在裹挟之中几乎无所依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重新审视或回复优秀传统,其实是并不长久的事。

  钱文忠教授曾有这样的断言: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只知道《三字经》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紧接下去的两句“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数,也许马上就要打个大大的折扣了;可以随口诵出接下来的“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人,大概就寥寥无几了。情况确实是如此,面对传统经典,现代人的汗颜几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要心口如一、身体力行,更是任重而道远。

  据悉,《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同名图书也将以百万册的巨大首印量在4月出版。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三字经》的昔与今 金 星 2009-3-23 48256F32002924A6482575590031D5B3[A5-金在根≈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