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三字经》的昔与今
· 金融危机下思考中国消费伦理
· 发放“消费券”多面看
· 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
· 重视科幻小说的科普功能
· 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
·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
王丰先
  后世称颂孔子为大成至圣,并非空穴来风。其实称孔子为“圣人”,在春秋时代业已开始,只是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圣人的理解有异,故其称呼也不同。

  “圣”之本义与“耳聪”相近,当为听觉灵敏,后引申为聪明,后由聪明进一步发展为“圣智”。在此意义上,“圣人”也就成为智慧的象征。

  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等早期典籍中,“圣”和“圣人”出现频率颇高,说明崇圣已经成为一种潜隐心理,渗透到周代的文化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形下,圣人超出了原初意义,与政治文化联系起来。分析《左传》与《国语》中所提到的圣和圣人,就会发现他们毫不例外地指向历史上圣帝明王及其辅佐者,其之所以成为圣人,与其出众之智慧、杰出的治国之才能和创设制度之能力密切相关。

  但是,春秋时代,伴随着知识的积累、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的提高,人们对圣人的理解和认识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一方面,原初意义上的圣人观念依然流行,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时人视多知的臧武仲为圣人;另一方面,德位一体的圣人观念亦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墨子·公孟》篇中,公孟子以“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孔子为圣人。公孟子的思想反映出孔门乃至于当时普通知识人之圣人观念,以及他们视孔子为圣人的思想。

  尽管如此,孔子本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说:“圣与仁,则吾岂敢?”显然,孔子是不认同时人视多闻、多知、多能者为圣人的。在《论语》中,孔子最崇拜的人物是尧、舜、禹、周文王等。让天下于贤能是孔子再三赞叹的至德。以天为则,不言而治,无为而化,“居北辰而众星拱之”的理想政治,也是孔子衷心希望的。孔子在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了这些常人所难具备的美德,所以认为他们就是圣人。由此看出,孔子之圣人其实和其仁学思想紧密联系。

  合而观之,“既仁且智”方是孔子的圣人观。而子贡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孔子是圣人。盖孔门之教,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学者利人及物,这就是仁道。孔子教不倦的精神,正是其“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仁道的生动写照。在子贡看来,孔子已优入圣域了。以教化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人生寄托,以之来完成前圣未能完成的事业,这正是孔子一生最主要的价值所在。

  其实,孔子被时人视为圣人,还与其出身相关。在世人看来,孔子具备成为圣人的先天条件。这也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化有关圣人观念的另一面。那就是圣人,既然为社会上之少数,不可多见,其出身、血统自然是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被人称为圣人。时人对孔子的尊崇,既是对其卓越智慧的礼赞,也是对其高尚德性的敬仰。就此而言,春秋时人称孔子为圣人意味着在三代传统之外发现了新的文化起点,而此起点,诚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国文化永恒之象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 王丰先 2009-3-23 48256F32002924A64825757F000F074E[A5-王丰先≈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