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成立后,外景地的选择颇费了一番周折。开始有人提出在避暑山庄拍摄,这样既方便,又节省经费。如果去西藏则危险太大,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拍电影,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供应困难,而且此前还没有在西藏拍故事片的先例。李俊导演默不做声,只是私下派美工寇洪烈到避暑山庄考察了一番。经过实地考察,寇洪烈觉得避暑山庄与西藏差距太大,西藏的高穹流云、庙宇建筑和风土人情在避暑山庄根本无法实现。寇洪烈是在西藏跌打滚爬过的,对西藏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论证落地有声。李俊也主张将来影片必须符合历史真实,生活细节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外景地定在西藏,才会让观众感到环境的真实可信。权衡利弊,摄制组党支部决定把西藏作为《农奴》外景地,实地拍摄。
在选择演员的问题上,李俊导演心中有自己的一盘棋。1954年,他曾到过西藏,农奴的苦难是令人震撼的,但是他们依旧那么热情和朴实,这给李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想让农奴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在银幕上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这不仅更有意义,而且农奴演《农奴》更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西藏风格。演员出身的黄宗江也主张选用一些藏族演员,他认为农奴出身的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进行本色表演应该不成问题。
几个重大问题解决后,1963年3月,《农奴》摄制组兵分三路先到甘肃柳园汇合。月初,制片主任王永国率陈力鄂、李健最先到达柳园。李俊、韦林玉、高九龄、寇洪烈、佟翔天、赵松、流虹等主创人员随后到达。摄制组大队人马则于20日才到达柳园,三路人员集合后,就开始了穿越青藏高原的长途旅程。
开赴西藏的征程非常艰辛,他们要穿越柴达木盆地,翻跃昆仑山、唐古拉高峰,趟过沱沱河,最后才能抵达拉萨。由于沿途人烟稀少,只能在兵站休息,而兵站距离远近不等,开饭也就没了准头,大家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十几天下来,摄制组吃的都是盐水炖辣白菜,见不到半点肉腥。只有到了五道梁兵站的时候,大家才解了一次馋。那天,大家饥肠辘辘,突然飘来一股香味,几名战士端了几大盘子炖肉放在桌上。摄制组人员胃口大开,一顿狼吞虎咽,他们吃了一生最难忘的炖野马肉。
一路上不仅忍饥挨饿,还要面对高原反应,经常有人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打道回府。摄制组细木工老苏就是因为体检不合格,只能中途返回北京。在穿越昆仑山的时候,摄影助理陈力鄂高原反应强烈,到了藏北地区越发厉害,全身软弱无力,缺氧严重,视觉模糊重影。见到韦林玉时,竟疑惑地问:“怎么有三个韦林玉跟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