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几路人马全部会师拉萨,《农奴》的拍摄工作正式开始。摄制组首先和西藏工委宣传部接上头,开始在西藏物色《农奴》演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大家把目光落在西藏话剧团上。团里有一批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不久的学员,他们的毕业汇报演出剧目《文成公主》还在上海引起轰动,周总理也邀请他们到北京演出。
当时看完演出,总理表扬演员:“你们是高原话剧的种子,要在高原上生根开花。”摄制组得知这一情况大为高兴,马上调看藏族演员的演出。
西藏话剧团团长权玉静非常重视,不几日就为藏族演员排练了三个藏语独幕戏。权玉静是汉族人,待人热情,既能说汉语又能说藏语,对于日后《农奴》的顺利拍摄起了不小的作用。
独幕戏开始了,藏族演员在台上入戏很快,李俊和副导演赵松等人坐在台下看戏。尽管大家听不懂藏语,但是感觉到藏族演员在舞台上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表演也很自然。尤其是对于藏族的生活习惯和动作,藏族演员表演起来更是格外出色真实。看完藏族演员的独幕剧,大家心中有了数,对藏族演员产生了极大信心。
对于确定男一号强巴的演员,剧组非常谨慎。这个人物是否能够站立起来,关系到整部影片的成败。李俊导演提出,这个演员应该过去曾经是个农奴,不仅外形上要高大、粗犷,而且内心必须含蓄、深沉。大家发现刚刚三十出头的旺堆再合适不过了,他除了没有装过哑巴以外,几乎和强巴的经历完全一样——旺堆的祖辈是拉萨次角林寺庄园的“属民”,他一生下来就成了小农奴。那时各种税收多如牛毛,他的童年记忆是“到年底,粮食、牛羊,几乎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抵债了,债却越欠越多。”
旺堆的人生中经历过三次逃亡,从领主家的一名农奴逃到寺庙当僧人,再脱掉袈裟在一个农场过市井生活,再逃到内地,他逃离的是如同人间地狱般的农奴制旧西藏。影片中的强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出家当过喇嘛,旺堆也在色拉寺、哲蚌寺当过喇嘛;强巴是解放军扶他上马,共产党让他开口说话,旺堆也是共产党新社会送他到西藏公学、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翻身做了主人。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旺堆从一名农奴变成了国家一级演员,后来又担任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
旺堆的一切似乎都非常吻合强巴的角色,而且,李俊发现旺堆的平时习作很有深度,那副浑厚的嗓音也富有表现力。唯独有一点李俊导演仍然放心不下,那就是影片中强巴是个装了半辈子哑巴的人,从头至尾只有一句台词,需要用眼睛来说话。单纯用眼睛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于一个表演艺术家来说都有极大的难度,而旺堆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话剧演员。李俊对旺堆还是有些没底。但一次小品训练彻底打消了他的担忧。
这是一个叫《我的遭遇》的小品习作。演出时,摄制组还特意请了一些藏族群众来当观众,以观察演出效果。旺堆刚上台时,还有一点局促不安,但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他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剧中人物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燃起了对农奴主的真切的仇恨,台词像出谷的洪水,滔滔奔流。这时,舞台成了旺堆的控诉讲坛,观众都偷偷地擦着泪水。
大家坐在后面仔细地观察着,尽管没有听懂旺堆的藏语,但是旺堆那双满含仇恨、喷吐着火焰的眼睛却传递了一切。李俊导演也被深深感染了,他似乎完全听懂了旺堆的话语。小品演完后,旺堆的感情还是不能平静下来,长久地沉默着,一言不发。李俊正是在旺堆的沉默里看到了影片中的强巴,他心里已经定下调来:“旺堆的眼睛会说话,他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演员!”
确定小强巴的演员倒是有些偶然。有一天,李俊导演听说拉萨市业余歌舞团正在排演儿童节目,就赶了过去,看能不能物色到一位小演员。大家看到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在舞台上表演很投入,尤其是眼神非常独特,像饱经辛酸似的。
节目一结束,李俊就走到后台找到那个男孩,用手亲切地摸着他的头问,“孩子啊,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我叫旺堆。”李俊心里嘀咕“巧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旺堆,这里又有一个小旺堆。”李俊接着问:“小旺堆,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啊?”小孩却嘴角一咧,落下泪来。
一打听,才知道小旺堆是个孤儿,生下来没吃过母亲的一口奶,也不知道父亲的模样。他父母跟影片小强巴的父母一样,也是被农奴主折磨而死。幸好有位好心的农奴老奶奶抚养了小旺堆,两人相依为命。可是在小旺堆刚刚会走路的时候,老奶奶也去世了。从此,小旺堆就被农奴主卖来卖去,直到西藏民主改革,他才进了孤儿院。
听了小旺堆的遭遇,大家眼睛湿湿的,心里不是滋味。李俊赶紧给孩子说明情况:“我们是来西藏拍电影的,反映西藏农奴翻身的故事。我们想找一个像你一样受过磨难的小演员。小旺堆,你敢不敢演电影啊?”小旺堆眼睛一眨,“敢!不过电影怎么拍啊”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
不久,小旺堆就被定下来扮演童年强巴。事实证明,大家没有看走眼。在拍摄“小强巴偷吃供果”一场戏的时候,小旺堆一天都没有吃东西。导演问:“小旺堆,怎么不吃东西”小旺堆回答:“叔叔,我怕忘了过去挨饿的滋味。饿着肚子才演得像,吃饱了就演不好了。”李俊非常感动,对小旺堆说:“这可不行,你饭要吃好,戏也要演好才对啊。以后不能饿着演戏,好不好啊。”后来,小旺堆还被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圆了他的演员梦。
《农奴》的主要演员敲定后,其他角色是否也选择藏族演员,摄制组征求了西藏工委宣传部的意见,他们建议都用藏族演员。李俊导演也觉得全部选用藏族演员更有意义,因为翻身农奴演《农奴》产生的影响会更大。从拍摄角度上讲,全部选用藏族演员也有利于协调和配合。为了让藏族演员尽快熟悉电影表演,摄制组还在军区第一招待所举办了一个电影基础知识培训班,从电影ABC讲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藏族演员很快都进入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