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香樟树下:一对老人25年种树故事
· 香樟树下看变迁 与时俱进的“绿色心意”
· 三分种树七分养
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
· 护绿,也需“科学发展”
· 晾衣绳和“篱笆树” 培养孩子细腻敏感的心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分种树七分养
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

  25年来种下200多棵香樟树,成活92棵。这样的骄人成绩,让王绍丰和张凤英夫妇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专家”。他们家的电话,也成了周边邻居的“绿化咨询热线”。

  在他们位于石灰桥社区的家中,一楼小院绿意盈盈,锄头、铲子、开山斧、培土用的泥刀、洒水用的塑料袋,各类植树和养护工具一应俱全。

  一天两至三次去附近的西溪河下“看小树”,几乎成了这对老人2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惯例,用早年退休于民生药厂的王绍丰大伯的话来说,这是“自得其乐”。

  小树苗需要隔天浇水,要等它们长到3岁以上,根部完全长好时才不用频繁浇灌。夏天浇水是有讲究的。早上要用大树枝将小树苗遮挡起来,避免后者日间受到太阳的暴晒,傍晚时分,则要把遮挡物拿掉,因为晚上需要让树苗“多吃露水”。

  每年11月前,要给樟树培土。把根部的土加得高高的,“等于给树穿上了厚衣服”,帮助它们安然过冬。植树后,一般都等到一年左右,才能观察树苗是否成活。只有枝繁叶茂同时“根深蒂固”,小树才算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植树专家”的名号,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努力就能换来的。健谈的张凤英阿姨向我们回忆起20多年前的种树故事。

  1984年,文二路正在修建中,尚未整治的西溪河边光秃秃的。刚搬迁到石灰桥社区的王绍丰夫妇偶然间发现,家门口的一棵老樟树下,长出了不少15至20厘米高的小树苗,很适合移植。

  “既然河边缺乏色彩,何不由我们自己动手来添绿?”第二天一早,老两口就将老樟树的“儿孙”移植到西溪河边。没想到,“栽树容易活树难”,第一批十几棵小树苗当年只成活了两棵,第二年又死了一棵,只剩下一棵“独苗苗”。

  张阿姨说,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们长进了不少。这以后,他们从新华书店淘了很多专业书,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渐渐明白了“三分种树七分养”的道理。

  有的时候,碰到树苗被人破坏的现象,老人也曾灰心丧气,可是看到小树长大,内心的欣喜又化作继续种树、护树的动力。“长高了,又长高了!”在这样的感慨声中,20多年光阴轮回,老人进入古稀之年,四季常青、散发香气的香樟树,却在泥土中站稳脚跟、“长大成人”。

  “慢慢地,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用这样的执着和坚持,从天目山路北面的八字桥开始,一直到如今的文一街小学南面,王绍丰两口子在25年的时间里,沿着西溪河陆续种下了200多棵香樟树。

  植树节前,他们刚去数过,成活的香樟总共有92棵,其中最大的,已经比2层楼还要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三分种树七分养
对香樟的感情就像对孩子一样
2009-3-12 浙江日报000102009-03-12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