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荣获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但同样让人可圈可点的,则是作为教育家的他,几十年来,总是“心有静气”,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位两院院士,已故的王选教授。他所说的“做学问未必要与世隔绝,但一定时候必须‘坐怀不乱’”也是振聋发聩,对做学问、研艺术、搞创作的人来说启迪良深。
人生不少时候需要“心有静气”、“坐怀不乱”,有了这一精神,才有发现,才有创造,才有科学的突破,才有事业的渐进。徐光宪和王选与许许多多有作为的人的事例无不佐证了这一点。
哲人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而最强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最后也将一事无成。”山高人为峰,路长足先登。成功者之所以能超越他人,就在于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认准目标,以义无反顾之勇,滴水穿石之韧,演绎着成就与精力集中程度往往成正比的命题。
显然,过多的追求名利,想方设法地早出名、多出名,便易渐生浮躁,“方寸大乱”。而徐光宪、王选们的成就,正是在无数次的“心有静气”、“坐怀不乱”中斩获的。他们之所以“不乱”,正是胸有理想和信念。王选有一句经典妙语:“科学家如常在电视上出现,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追求,是因为热爱和对“未知”的一心探索。而一些总是见异思迁又好发誓言的人,常常是“做了寒衣杨柳青,做了夏衣水结冰”,结果是“春日夸口千句有,秋天果子一个无”。
从“心有静气”、“坐怀不乱”,可以看出真正的科学家“上士忘名”的精神高度。学人正正经经地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应该有个底线,不能一味被名缰利索所驱使,少些窃名之举,多创立名之业,力求达到忘名境地。
搞科研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做学问是一种坐冷板凳的工作,决计没有花港观鱼赏景来得轻松,也没有平湖秋月品茗来得惬意。李政道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这句诗为座右铭,可谓成功者的肺腑之言和成功之道。爱因斯坦有一项试验达1001次;“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几十年如一日;“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心扑在事业上,这都是“坐怀不乱”的结晶。人生之路,征战之途,须得筚路蓝缕奋斗,栉风沐雨前行。咀嚼科学家心中的真言,追踪科学家事业的足迹,我们可体味“心有静气”、“坐怀不乱”的真谛,从而在学习工作上,在谋事创业中,去身体力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