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从九美元到五十万美元启示
· 当光明照进梦想
你和我一起绽放
· 伦理学篇
· 重视“失败研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蓝蔚青
  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而能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将决定我们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党特别是宣传理论部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所谓理论的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的理论总结,而且用的都是大众化的语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最基本的观点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以致那些把深奥艰涩看成理论的基本特征的人误认为它们不是理论,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一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和掌握,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转化为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这一理论也只有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我们亲身经历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又是这一实践的唯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近十多年来我省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成功经验,就是紧密联系全省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来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几任省委书记都亲自抓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总结,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党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也都组织理论工作者和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具有研究能力的领导干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对研究成果的宣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存在的问题是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执行不够全面的结果,增强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了以这一理论指导今后的实践,坚持走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这些年来全省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坚决地、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并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把它们进一步具体化,使之全面落实、率先落实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用这一理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回答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深受干部群众欢迎的一些通俗理论读物和理论宣讲,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干部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关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欢迎空洞的说教和陈词滥调的套话,讨厌绕开问题的外交辞令,渴望有科学的理论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种理论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决定着它被群众接受、认可、信服和欢迎的程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一历史使命,这也是其能不能大众化的关键。我们要克服“人们懂得的反复讲,需要回答的老不讲”这个老毛病,敢于去碰那些疑难问题。每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改革开放有重大举措出台,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出台时,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特别多,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在充分全面地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让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该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任务之一。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得失、善恶、荣辱的标准,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直接指导每个人的行动,决定着行动的目标和动力。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必然有一个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思想基础。它能够引导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而制度失去了价值理想就会“失魂落魄”,失去意义,徒具形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要害就是不同价值体系的斗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决不意味着在制度建设上墨守成规,作茧自缚,而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改革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健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它来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在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社会生活规范特别是基本规范方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形成和强化共识,使之成为全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要把广大群众时时处处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审美观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理论宣传的重点内容。

  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努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

  传统的宣传教育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很不健全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往往依赖权力和灌输,忽视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忽视实际效果。这样的方法已难以适应今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社会环境。因此,理论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平等讨论,不惧怕质疑和反驳,从受众的真实思想反映中抓住问题的症结,进行有针对性的透彻说理。必须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的特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宣传。要掌握各类受众精神需求的特点,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渗透到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精神产品中,寓教于乐,寓德育于智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要调整理论宣传教育的“产品结构”,解决供求失衡和错位的问题。要根据人们的获取信息主渠道的变化,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教育界、新闻传媒界、文化界的积极投入和共同努力,需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特别是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要在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广阔的社会视野并能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的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要大力宣传表彰像雷云同志那样的献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感染和激励作用。有关的各种政策也要支持和鼓励广大专业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事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9-2-23 48256F32002924A6482575620023C7CA[A5-蓝蔚青≈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