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对接杭州,海宁的再造计划
· 占海宁1/4的土地
培育连接杭州都市圈的特殊区域
· 从“零距离”到“负距离”
杭州情结融入百姓生活
· 杭城高校落户长安
用资金换人才实现软对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占海宁1/4的土地
培育连接杭州都市圈的特殊区域

  在海宁市的西部,靠近杭州下沙、余杭的地方,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它包括了海宁市的两个镇和两个区,人口占海宁市1/3、面积占1/4,却取了一个和“杭州”紧密相关的名字——“连杭经济区”。

  从行政设置上来看,连杭经济区同样显得与众不同。在这个规模不大的管委会大楼一到三楼,集中了包括劳动保障、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在内的14个派出机构。原来需要跑到海宁市政府办理的大部分审批手续,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一站式的服务。更有意思的是,管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为从杭州搬迁过来的企业做好政府服务。

  这种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根据杭州都市圈来设计功能的作法,正是海宁为了接轨杭州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宁市委常委、连杭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姚敏忠告诉记者,从两年前正式划定经济区的那天起,海宁就确立了它的成长目标:立足海宁,面向杭州,成为海宁与杭州都市圈实现连接的重要通道。

  这种跨越行政区划的政府目标,不禁让人对这片区域充满了想象空间。

  从地图上看,海宁呈现出一个长条形模样,东西向的长度大约近50公里。位于最西面的,就是长安镇、许村镇、海宁农业综合开发区和临杭新区。从连杭经济区管委会出发,到位于海宁中部的市政府大约需要近1个小时的车程,而从管委会到杭州地界,却只有约10分钟的车程。

  “海宁西部的发展战略重点,是面向杭州,还是面向海宁市区,这是一个决定未来发展的问题。”谈到当初对这块区域的设计思路,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以这样的方式开场,“面向海宁市区,西部远离海宁市政府,毫无优势;面向杭州,那里是极具吸引力的杭州下沙和余杭临平,是经济环境最好的一块区域。”

  当然,“服务杭州”这种“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作为过渡,2006年6月,海宁先启动了许村镇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相邻区域5.1平方公里的临杭新区建设,俞志宏把新区称为“试点”。

  2007年3月,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海宁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大刀阔斧地整合了临杭新区以及许村镇、长安镇、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组建成立海宁连杭经济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作为连接杭州都市圈的重要入口,随着产业升级的提速,连杭区的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而淡化行政区域的界线,在产业互补方面做好无障碍对接,将是海宁融入杭州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俞志宏的办公桌上,每天早上都会放着一份最新的《杭州日报》,“杭州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都是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寻找对接杭州的新契机。”

  前段时间,杭州的二环线规划已经划到了海宁境内。“这种‘越界’,我们不仅不介意,而且还非常欢迎。”在他看来,行政区划上的这种“破”,背后带来的是城际之间的“合”,是双方无限可能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连杭区的成长空间已经实现了放大。目前,仅农发区就引进了90家杭州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82%,机电装备和食品类企业成为了重点产业。据了解,2008年,连杭经济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14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4.7%,分别高出全市平均3.9和5.2个百分点。

  而在决策者的规划中,五年之内,连杭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2007年海宁全市水平,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海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占海宁1/4的土地
培育连接杭州都市圈的特殊区域
2009-2-17 浙江日报000102009-02-17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