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北京人的春节庙会记忆
· 绍兴农民自酿酒
古风俗今成时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绍兴农民自酿酒
古风俗今成时尚

■本报记者 文 敏 金敖生
  正月初八,城里已是正式上班第二天,可乡下的年“直直还没过完哉”,绍兴福全镇大生村63岁的劳佰春大伯兴头头地说。他和村里几个做生意的、做石匠的、务农的乡亲,搬出张四方八仙桌放在村口,端出干鲜果盘,斟出碧绿青翠的茶水,一再叫我们留下来吃饭,说是他有自家酿就的新酒,开缸尝起来是“透鲜透鲜”。说着,立马起身去自家屋里打来两瓶,非得叫我们用瓶盖接一口尝一尝。

  虽说福全镇论富裕程度似乎不如杨汛桥那样出名,但在绍兴也是数得着的富镇了,大生村更是绍兴第一个开办乡镇企业的地方,也是新闻媒体熟悉的地方。如今的福全镇,村道上停着锃锃亮的宝马和奔驰,厂子开到外地去,生意做到京杭沪的人多得是。而他们新近又上英国《金融时报》的生活新闻版,却是因为富裕农民自酿酒的风气重又兴起。除了自家喝,还拿来送城里的白领朋友,比那些包装漂亮的大厂产品更受青睐。

  吃了糯米老酒变“nio nio”

  周作人先生的散文中提到一句绍兴童谣似的民间谚语:“老酒糯米做,吃了变‘nio nio’”。他用“猪肉”来注明“nio nio”的意思,意是指舒坦、乐胃的状态。如今的绍兴农村老人仍然喜欢用这句话来劝人多喝酒。其实在过去,农忙时体力消耗大,糯米做的酒被认为是长力气固元气的,所以秋日收进新糯稻时就得做下一些新酒,以备新年请客及来年下田时补身子。

  “做老酒人人会咯,只不过前几年洋酒兴起来,吃土酒的人少了。”劳佰春被太阳晒得有点热了,敞着衣襟,露出结实的身板。他今年63岁了,是村里的种菜专业户。他一边嗑着瓜子花生一边聊起做酒的种种。

  做酒的糯谷自然也是自家种的红壳糯米,他家每年要做300至400斤。先把糯米用清水浸泡两天,然后冲洗干净沥干放进一只专用的木蒸桶,在厨房的大灶上开始蒸饭。蒸饭也有讲究,一直要蒸到糯米饭熟而不糊内无白芯才算好,时间大约半个钟头左右。蒸好的饭晾到摄氏30来度的样子就可以拌酒药了。一般不用温度计,他自己只需把手插进饭里感到“差勿多哉”,就把酒药拌进饭里,上下左右用力搅拌均匀,用手把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洞,这就是“酒窝”。再给酒缸盖一个稻草做的盖子,然后再把缸外面全部用稻草捂起来保温。不过,劳师傅说,也有人用新被子来包酒的,反正现在人有钱了嘛,不在乎一床被子。这样捂3天后,酒香就出来了,掀开看看,酒窝里面已经有了原酒,就可以加水了,一般是一斤米放一斤水,放水时把小麦曲放进去。水加过一天一夜后,用干净的木棍子搅动,这叫“开耙”。“开耙”是很关键的一步,开早了做出来的酒偏辣,开晚了又偏酸,开得刚刚好才是一缸鲜甜喷香的好酒。白酒、善酿酒也可以自家做,不过再加一两道工艺而已。农家讲究的是吃新酒:“味道要鲜”,到来年四五月份全部吃光,这样最好。

  从前有专门的开耙师傅,手艺好的开耙师傅吃香得不得了。可是后来,自酿酒的人越来越少,开耙师傅也就日渐稀少了。我们眼前坐的这三位老农都是开耙好手,只是现在只给自家做,不再去别人家做了。

  如今做酒人称“潮农”

  祖祖辈辈在此过日子做酒的绍兴农民,如今却有意无意地赶上了时代潮流。他们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潮人”,考虑到他们手中攥着的农业户口,一个新名词“潮农”便是对这些过着舒坦乐胃生活的当代绍兴农民的最好形容。

  大生村1500人左右,大约500户人家。每人4分田。劳佰春的儿子在外做生意,女儿在绍兴城里工作,他自己一个人种着4亩左右菜地,当然也种些稻子做酒用。他不搞大棚菜,全部自然露天种的,所以菜特别新鲜,基本上都是由老婆每天挑着过桥到镇上的农贸市场去卖。靠着种菜,他每年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我们正坐着晒太阳聊天,劳佰春的老婆挑着菜担子从农贸市场回来了。坐着的人都冲她打招呼:“来吃一杯酒嗑点瓜子咯。”她白了老头子一眼,顾自挑着卖空了的菜担子回家烧饭去了。劳国良是村里的石匠,村里镇上活计一般是少不了的,一年收入大约有两万多元,自己也种了4亩田水稻,也种红壳糯稻。家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开厂的开厂,开车的开车,都不种田了。老头子技艺在身,再加有田可种,老来的日子也过得滋润。石匠一年要做100多斤稻谷的酒,除了自家喝,也送送亲戚朋友。年纪最大的樊华根大爷,今年77岁了,一辈子务农,现在还种田。家里的3亩5分田全是他在侍弄,身板结实得根本不像个老人。“乡下的日脚要比城里头开心些”,他不像劳佰春大伯那样爱说话,一开口却像个大智若愚的哲人。他每年也要做200来斤稻谷的酒,年纪大了,也吃些补酒,药材店买来“十全大补药”后浸在自家做的白酒里,再加些冰糖,比外头买的实惠又好吃。

  如果说老农做酒是因为老习惯、老传统放不掉的话,年纪轻的做酒就有了某种“时尚生活”的意味。网名为“艾格”的年轻农民,真正算得上是个“潮农”。“艾格”的网名取自某服装品牌,那是个年轻而另类的服装品牌,居然被绍兴一个农民爱上了。他至今也在种地,但主要工作已不在农田上了,而是包了绍兴商场的几个柜台做生意。绍兴农民做生意也像种田一样不必时时耗着。“像养珍珠,一年只要忙几天就够了”,福全镇的农民们都这么跟我说。所以,倒能讲究些生活情趣。比如用QQ与人聊大盘走势、QDII;比如每年晚稻收上后也像老辈人一样,自家酿几缸酒,来一个传统与新潮结合的DIY。当然,作为生意场上的人,年轻的福全镇人都会点洋酒,一来体现经济实力;二来也不叫人笑自己不识世面。但他们也意识到,潮流正在向传统回归,包括“存稻酿酒、春水煎茶”的生活方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绍兴农民自酿酒
古风俗今成时尚
■本报记者 文 敏 金敖生 2009-2-13 浙江日报000132009-02-13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