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 由“杭州都图”看变迁
· 马克思主义哲学篇
· 批评者不一定就是反对者
· 凯恩斯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 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凯恩斯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李义平
  每当面对经济不景气、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人们往往会想起凯恩斯。凯恩斯对于经济萧条的说明、给出的政策建议及其实践效果,使他的理论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或走出萧条的经济学。

  1933年,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面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积极推行政府干预,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此使美国经济走向复苏。但如果没有凯恩斯在经济学上的创造,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各国面对经济萧条时的经济政策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给这种政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那么,凯恩斯是如何判断萧条、又给出了怎样的政策建议呢?

  凯恩斯对于经济萧条的说明是从理论前提的变革开始的。首先,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出来的东西会自动卖出去,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则认为消费十分重要,他发问道:“如果无人消费还谈什么生产呢?”其次,凯恩斯认为对私人来说是正确的道理,对国家来说不一定正确,反之亦然。例如,在私人家庭里,处处节俭、精打细算、多多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然而,如果全社会都“节俭”而不消费,失业和萧条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基于这种理论前提的变革,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货币购买能力不足。货币购买能力之所以不足,是因为人们或者货币收入减少而边际消费倾向(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用于消费的比例)递减,或者预期未来挣不到钱而不敢花钱。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还是较为表层的现象,较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存在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最末一个单位的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会趋于下降。对资本边际效率信心的崩溃是导致萧条的关键性原因,它直接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和灵活偏好。在萧条期间,投资者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而不敢投资,不敢投资就缺少就业岗位,缺少就业岗位人们就挣不到钱,人们挣不到钱就不敢消费。此时,人们把口袋捂得更紧了,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灵活偏好规律,即在萧条期间,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以防不测。

  凯恩斯说:“信心之崩溃,对现代经济生活打击甚大”。因而,他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应当积极干预经济:更多地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启动经济、振奋信心,而不在于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为此,可以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建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经济萧条通常表现为一方面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各种生产要素闲置。只要发行的货币能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带动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就不用担心通货膨胀。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发挥乘数效应,一个单位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的创造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鉴于收入低的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可以通过收入重新分配提升社会消费倾向。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得到公众的拥护。凯恩斯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曾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并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的经济下滑,凯恩斯经济学告诉我们:第一,政府应毫不犹豫地干预经济,千万不能坐失良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谈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认为,如果罗斯福之前的美国总统胡佛在衰退时不试图平衡预算,如果联邦储备银行不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去捍卫金本位制,如果政府及时向受威胁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当时的大萧条就可能只是一次较短时间的衰退。面对萧条的到来,过于谨慎就是冒险。第二,应把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为实现科学发展夯实基础。第三,应努力使政府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乘数效应——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多机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凯恩斯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李义平 2009-2-9 48256F32002924A648257552000BAAD8[A5-李义平 ≈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