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今日点击
3  4  
PDF 版
· “冰穹A”还有
多少科学之谜
· “山寨春晚”: 一场百姓嘉年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山寨春晚”有人称赞有人不屑。但不管怎样,它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冲击——
“山寨春晚”: 一场百姓嘉年华
  平民气息浓厚

  像一次普通百姓嘉年华

  北京市九华山庄的“山寨春晚”演出现场。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和舞狮子过后,被媒体和大众关注的“山寨春晚”终于在大年三十21时零9分,通过澳亚卫视和一些网络媒体直播。

  整个“山寨春晚”,从主持人到1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普通百姓,没有一个大腕儿、明星。3个多小时的演出分别由小品、歌舞表演、民间绝活等节目组成。当然,其中诸如“千手观音”等一些节目带有鲜明的山寨特色。

  这台“山寨春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无法与正版的春晚相提并论,但这个面向广大网民的晚会还是吸引了足够的眼球关注。一些看了这台晚会的观众表示了认可。

  一些观众反映,节目编排是原创的,一些节目是自编自演的,看了很开心。

  还有的观众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坚决支持。

  有评论指出,从2008年的“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春晚”,它已经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遭到了普遍的批评和反对,而带有草根性、大众化、搞笑以及娱乐味道的山寨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宽容地接受了。

  在晚会上表演自行车绝活的周长春来自吉林,是一名下岗工人,20多年前开始练习自行车的各种骑法。在听说“山寨春晚”征集各路民间草根节目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带着他的宝贝自行车来到“山寨春晚”的现场。

  “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说:“一些平民百姓很有想法,很有志向,或者是在文艺方面也有梦想,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舞台,或者说他们不一定能挤上那个大舞台。而这儿至少给他们又提供了一个舞台。所有的演员自己掏车费,自己到这儿表演,自己准备道具,有些道具弄到北京来很费事的,是自己想办法运来的,又没有工资,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他们才会来做的。”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指出,“山寨春晚”受到追捧,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文化创造的需求。

  灾区农民也来参演

  “山寨春晚”向主流文化靠拢

  在“山寨春晚”演唱京剧的罗传帝,以前在澡堂子给人搓过澡,在施工队当过油漆工,许多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他都干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凭着自己喜欢唱歌的业余爱好,今年竟然有机会成为“山寨春晚”的一名演员。

  罗传帝说,冲着“山寨春晚”的新鲜劲儿我就过来了。这是百姓参与的舞台,以前没有这种机会。大家可以乐呵呵地一起过年。

  1月18日,被网民冠以“山寨春晚”第一人的老孟带着山寨剧组成员,来到北京西客站迎接从四川阿坝茂县赶来参加“山寨春晚”演出的27位农民。他们穿着羌族服饰,一走出站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孟介绍说,这些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社会捐赠的,有的乐器是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他们来表演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过“山寨春晚”表达一个愿望:感谢北京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各国人民给予地震灾区的救援,他们是来感恩的。

  事实上,四川阿坝茂县的这些农民,至今还住在国家提供的板房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他们得知有“山寨春晚”这样一个舞台,能让他们将自己积蓄很久的一种感情释放出来时,他们宁愿借路费也要从遥远的阿坝山区赶来参与。

  有评论认为,把感恩内容放到晚会上是很典型的山寨,大家知道这是在模仿一些电视台的表现手法,表明“山寨春晚”也在悄然向主流文化靠拢。这里牵涉到山寨文化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以及参与愿望的同时,也想表现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这才是今后应当继续弘扬的。

  要抓住两亿网民大市场

  “山寨春晚”要不断创新

  面对“山寨春晚”的流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争议。一些学者对“山寨春晚”、山寨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者项立刚说,对于山寨文化,我没有看到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山寨文化的表现形式最本质的是什么?就是人家很成功了,我想借一下别人的力量,借一下别人的影响力,这样的东西有多少价值呢?

  但是,一些热衷于山寨的网民则认为,“山寨春晚”能够把各种民间的经典的东西搬上网络让网民看到,中国有两亿多网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能够让大家了解到,那是非常好的。

  “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说,由于自己过年不回家感到寂寞而引发的创意,如今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他的初衷。他表示,如今认识了这么多人,结交了这么多朋友,又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活动,说明我的创意是成功的。

  有评论认为,当今时代,从科技到文化,都讲究“自主创新”,只有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对于“山寨春晚”甚至山寨文化来说,只讲“模仿”“复制”显然是不行的。其实,在大众文化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对于俗文化,也要理解与宽容,一些主流文化对此要有所回应,有所介入,有所引导,这样才能吸纳其好的一面,最终形成文化的良性互动。

  “山寨春晚”的缺憾是很明显的,比如有人指出,“山寨春晚”官网上公布的“澳亚卫视网直播”基本是无效的,因为翘首盼望的“山民”们根本无法链接进入,“山寨春晚”最终变成一个被想像力过度渲染却没能实现的牛年美梦。同时,老孟们也太业余:策划、编导、舞美、审查、转播、人脉等等,所有环节都业余;在整个筹备过程中,老孟等人竟然没能建立一支专业的编导团队、营销团队和直播团队,这对于一档大型晚会来说简直不可想像。来自草根的文艺天才们像一群武林高手赤手空拳跳上擂台,却因为找不到像样的兵器、掐不准上场的步点而成了一帮闹哄哄的乌合之众。

  不管怎样,老孟们至少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它对央视春晚模式、节目质量等提出的善意警醒难能可贵,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获得成功。老孟说,明年或许还要汲取教训从头再来,筹办第二届“山寨春晚”——无论如何,它仍然值得期待。

  (综合新华社消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点击 00009 “山寨春晚”: 一场百姓嘉年华 2009-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4F00456A21[A0-新华社记者≈B1-俞剑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