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那一抹撇不开
的乡情
· 千年田鱼 牵动华侨的血脉乡情
· 农具展览室 为劳动者的智慧自豪
· 赏石学石 更是在雕琢人生
· 侨乡教育实验:乡土文化进学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赏石学石 更是在雕琢人生
  在山口镇中学,这里的乡土教育又有新的特色——石雕。这里的老师为石雕文化总结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赏石学石,雕琢人生。”

  这里的乡土文化,让孩子们不仅学知识,学乡情,还学做人的道理。

  山口镇是青田石雕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叶蜡石矿非常丰富,被称为全国三大软玉石之首的“封门青”就产自这里。这里的百姓,有70%的人都在从事石雕产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只是专注于某一个流程的工艺,对石雕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并不了解。

  “教孩子们石雕文化,并不是要让他们以后做工艺大师,而是通过这种教育,领悟石雕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老一辈青田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石头历经磨练的品质。”校长季明苏告诉记者。

  把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搬进学堂,老师们希望在中学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教育这里每一个孩子。

  学校的美术老师杨昌华,现在每星期都要给学生至少开一次石雕课,为他们讲解青田石雕的历史、石雕的用料、大师的作品、石雕的制作过程等,并教学生们怎样分辨青田石与全国其他名石。有时候,他还会带着学生到旁边的石雕城,现场听工艺大师介绍。

  一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对石雕并不感兴趣,有几个特别淘气的学生,本来上课就静不下来,更不要说雕刻了。杨昌华特意允许他们在午休时间不睡觉,到他的办公室学雕刻,抱着玩的心态,几个小男生拿起了刻刀,一笔笔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因色取巧,因材施艺”,精辟概括了青田石雕的工艺特色,似乎同样适用于对人的教育。如果能把乡土文化成功引入课堂,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学校的石雕展览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幅印有“再创辉煌”的印章作品,作者是刘勇兵,一个初一的男生,一个曾经因为好动在全年级出了名的孩子,如今却因为刻石印静了下来,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一块顽石,渐渐地被历练成了一块好材料。当记者问他,现在为什么能管住自己?小男生一脸憨样,回答说:“因为如果不能安静下来,都没法刻出直线。”

  还有一个叫白一冰的孩子,他的作品刚刚在全县的作品比赛中获了奖。据说他的父亲有一天看到了孩子的一幅作品,特意赶到学校找到杨昌华老师,希望在孩子出国前,能多教他一些石雕技艺,“等出去了就学不着了,浪费了孩子这点天份”。

  采访时才知道,这两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跨出国门,到国外去生活,但是石雕的文化魅力却将永远刻在他们的心里。

  “如果可以,我想以后可以在国外做中国石雕生意,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去。”白一冰的母亲现在意大利一家餐厅里打工,为了早日接他出去而努力赚钱。“当然,开这样一家店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说的石雕精神,一定会激励我在国外努力奋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赏石学石 更是在雕琢人生 2009-2-2 浙江日报000102009-02-02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