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市场经济的坚实微观基础
·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 说“门”
· 对破难攻坚的理性思考
· “深度撞击”的深远意义
· 从实践中获取创业能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实践中获取创业能力
贾少华
  创业是“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创业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创业者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训练,是创业活动本身让人有了创业的能力,而不是有了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

  在我看来,大学生凡是勤快的,应该说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少之又少,创业能力也没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不能说我们的高校不重视,创业思想教育、创业课程设立在每所学校都是不遗余力的。但为什么不见效?关键是学生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会创业,就必须搞清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

  当代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是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后者是隐藏在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良知、承诺、责任心、不可编写的操作程序等。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若提出了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这些能力和素质可以说基本上属于“默会知识”。而这些“默会知识”在主要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学不到的,只能在“做中学”、“干中学”。也可以说,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对创业的作用,并不排除学校在学生创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关键是要反思今天的教育,改变“存在即合理、习惯成自然”的思维定式,遵循创业能力形成规律,在氛围、文化、机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推动学生创业。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营造氛围。应当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打工训练,尊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行为,允许失败、试错、纠错,宽容行为上的幼稚和思考上的欠缺,表扬创业成功的学生,宣传创业先进事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从模仿做起。

  倡导学生创业,传统的知识观、学业观、学生观必须彻底改变。要让学生、家长、社会特别是教师都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创业好的也是好学生。

  除了开设创业理论课外,学校还要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保证。如建立弹性学制和替代学分的制度;设立创业实践课程,凡经认定从事创业训练的都给予相应学分;建立有利于学生创业的请假制度;调整有利于学生创业训练的教学安排;改变学生先进评比激励方法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从实践中获取创业能力 2009-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47001B045F[A5-贾少华≈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