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中国。
据美国媒体报道,次贷危机发生以来,20% 的华尔街员工失去了工作。投行精英中,有人当起了理发师,也有人开饭馆,或是转投其他行业。
与此同时,“去华尔街抢人”的说法在国内日渐盛行。从去年12月南京市、上海金融业高管海外“淘金”,到最近的中国证监会招聘团赴美面试华尔街高管,一个共识逐渐形成:此番“华尔街抄底”行动中,“敛才”远比“敛财”来得更为重要。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浙江的海外“敛才”计划的方案也在酝酿调整中。一场大规模的金融人才回流潮,正在暗暗涌动。
“中国机会”被看好
金融危机提供人才抄底良机
继去年底南京、上海等地赴英美高级金融人才招聘团顺利返航后,近日,又一次华尔街人才抄底行动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1月17日至19日,中国证监会在美国纽约展开了为期3天的招聘活动,面试了约150位华尔街金融高管。据悉,除证监会外,包括银监会、保监会、央行在内的3家部委也将赴美举办类似的招聘会。
证监会的招聘团队由证监会人力教育部主任周军和研究部主任祁斌等带队,在纽约的招聘会结束后,该招聘团队还奔赴芝加哥等地举办招聘会。
一家名为“全美华人金融协会”的华人金融组织,承担了此次证监会招聘会收集简历的工作,候选人经初步筛选后才获得了面试机会。
此次招聘会对候选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候选人必须在美国知名金融企业担任高层主管以上职务方才有面试的机会,其他候选人资料一律被放入证监会的人才数据库。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国内金融机构赴美进行人才抄底提供了绝佳机会。
在去年12月底广州举行的留交会上,往年比较冷清的金融展区人丁兴旺。广州金融机构的展位,从2007年的6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在前来参加留交会的1800名留学人员中,金融类人才达到300人左右,其中有80多人是曾经在华尔街任职的高端金融人才。
12月初在旧金山、波士顿和纽约相继举行的3场“南京之约——南京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暨经贸恳谈会”,在留学生群体中激起了层层热浪。旧金山的恳谈会原本预计200人左右的规模,最终竟吸引了近500名海外留学生前来参会,波士顿的恳谈会则因场地原因不得不限制参会人数。
而在12月16日,24位上海金融业高管从伦敦、芝加哥、纽约捧回了150多公斤简历。上海此番海外“淘金”声势浩大,开出岗位达170多个,在海外精英和留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超乎想象。
针对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单位纷纷赴美招聘高级人才这一现象,“全美华人金融协会”的前董事会主席侯瑛表示,很多协会会员对回国从事金融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人戏称,现在华尔街最好卖的产品是纸篓筐,大量被裁的员工,准备卷铺盖走人。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较为稳定的经济形势,在全球经济中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因此,此次金融危机,或将成为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回国发展的一个契机。侯瑛表示,“在国外的华人,了解国内信息的渠道不多,因此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公司的诚意很重要。”
美国最大的华人金融协会之一“华尔街人”(Wall Street Ren)的创始人兼主席陈迅勇则表示,“短期内,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信息带回中国去,能帮助这次受到金融风暴打击的华人高管。而长期来看,身处美国华尔街的朋友,也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帮助中国建立强大的金融市场。”
记者了解到,除了中投公司之外,包括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在内的不少国内金融机构也在酝酿海外招聘。北京市金融办最近也正酝酿出炉国际金融人才的引进办法。
“打包引进”更高效 浙江审慎酝酿华尔街“敛才”
华尔街街头,失业者们玩起了杂耍、举起了抗议牌,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此次金融风暴中失业者的关注。
曾经欣欣向荣的大洋彼岸,如今受累金融风暴,大量资产被挂上“待价出售”的牌子,这无疑让大洋这一头,“手握大把现金、胸怀整个世界”的企业主怦然心动了。
于是,“收购美国”成为了一个个最新指令:杭州一家民营企业准备以40万美元的年薪聘请华尔街的“下岗工人”,绍兴一家家纺企业也准备出手“拯救”已经付不出薪水的美国伙伴。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撰文指出,当前之所以创造了“收购美国”的良机,在于金融危机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
不过,并不是所有收购都是以完美结局的。日前,日本野村证券就在为自己抄底抄到了“天花板”而懊悔不已。
在去年9月收购雷曼业务时,野村CEO渡边健一曾表示这是“一辈子才能遇到一次的良机”。但仅仅在一个多月以后,渡边健一就承认,野村控股收购雷曼业务,可能导致该公司自2001年登陆纽约股市以来最大的年度亏损。
因而,对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是否应“抄底”美国金融有形资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需要持谨慎态度。而对于是否应“抄底”华尔街人才,各方普遍持正面和乐观态度。
早在去年10月底,记者就已获悉,到华尔街招商,已被列入2009年杭州城市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计划。
一直试图在国际高端服务业中分一杯羹的杭州,在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中看到了机会——发力国际金融服务外包。
杭州市外经贸局局长李玲表示,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对金融服务需求量的下降,但同时也会加速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华尔街的人力资源价格也正在降低,而国外对中国市场的信任却正在加深,“这为杭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李玲告诉记者,年前一直在为“华尔街招商”的计划而忙碌。目前,杭州的“华尔街招商”计划正在等待省里的批复。她还透露说,在2月10日杭州市举行招商引资大会后,有关项目的轮廓将更加明朗。
而在该局招募海外合作项目和合作团队的计划中,相关人才的引进,亦被视为核心和重点。李玲指出,美国金融服务外包量占据全球离岸金融业务的70%,华尔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价格”的降低,“为我们计划的执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人事部门则在审慎筹备海外“敛才”计划。
杭州市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负责人管宇告诉记者,杭州市原定今年3月前往华尔街招聘人才,后该市的招聘计划被纳入全省统一的海外“敛才”计划的范畴中,目前方案正在调整中,具体内容预计要在春节后才会公布。
政府部门这种审慎的态度,与专家的意见存在着内在的默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航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前,海外一流的人才大量涌入华尔街,如今投行倒闭,商业银行纷纷裁员,无疑是我们引进高端人才的好时机。但在这个过程中,“打包引进”,显然是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同时更为高效的一个做法。
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致,叶航认为,抄底“敛才”,显然比“敛财”更具现实意义。
而在“敛才”的过程中,叶航指出,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最好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进行。如果各企业蜂拥而上,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提升用人成本。二是所谓的“海外英才”鱼龙混珠,“打包引进”,将有利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人力资源讯息,降低用人风险。
缩短“水土不服”期
让“最值钱的资产”尽快增值
一直以来,高级金融人才都是华尔街的灵魂,被视作金融机构最值钱的“资产”。
然而,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有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工作,大量的投行裁员,华尔街金融人才如今正承受着担心失业引发的心灵动荡之苦。
中国的金融业,却在这个时候碰到了延揽国际一流人才的绝佳时机,深圳一位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甚至用“天赐良机”来形容目前的状况。
以QDII基金为例,此前招聘一名具有海外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薪水往往是国内基金经理的好几倍,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稀缺”和国际定价造成的,如今,国内基金公司甚至开出和国内基金经理同等的待遇,就能招到海外精英人才了。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以其个人感受来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海外金融人才的需求就会凸显出来。
原因在于,一是国内商业银行知识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新型业务,如外汇业务、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发展需要国际性人才的支持;二是通过华尔街金融人士的帮助,可以使国内商行开设海外分支机构的步伐更快更稳健;三是经历过金融风暴的人才,在业务发展选择思考和风险控制理念上应该会更加理性和成熟。
为尽快让华尔街高级金融人才适应国内工作环境,让这些“最值钱的资产”缩短“水土不服”期,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效应,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为此次受聘的金融高管设置为期一年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他们将以顾问委员的身份,在证监会下属的中国资本市场规划发展委员会工作。一年过渡期结束后,这些金融高管可以选择去证监会工作,也可以选择去证券交易所,或者继续留在原处做研究工作。
在去年11月份举办的“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年会上,中国证监会研究部主任祁斌就曾号召海外华人归国发展,并欢迎他们加入证监会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贡献力量。
祁斌指出,“在国外学的东西重要,但是回国不一定有用。但重要的是,在一个比中国更加发达的市场体制下能够活下来,能够做得很好,这种信心和竞争力是中国所需要的。”
对于这些海归人才有可能“水土不服”的担忧,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航指出,对引进人才的预期应该理性,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和管理工作都必须倚赖他们。
叶航的建议是,在开展国际性的业务,例如衍生型金融产品开发、国际金融市场拓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掘引进人才的经验和潜质。
“人才是国际一流人才,国内企业也是求贤若渴。但对于后者来说,除了要考虑提供人才薪酬福利外,还应考虑他们的家庭、住房等问题,这样更能吸引‘海归’们;再就是如何把这些高端人才的长处发挥出来,推动本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这个问题同样值得企业深思。”聚贤华尔街金融招聘网CEO石永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