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县报道组 陈 栋)庆元县香菇购销大户朱礼芬的生意并没有遇到“寒冬”,她凭借10吨香菇,顺利地从县信用联社获得了18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这种全省金融系统首创专门针对食用菌产业推出的贷款品种,是该县破解“三农”发展资金瓶颈的诸多“加法”之一。
作为浙南山区小县,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偏低是庆元最大的县情。多年来,在庆元农村,资金仍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对此,在2008年开展的“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该县运用“加减”运算法则,重点破解农村资金瓶颈。
“林权抵押贷款真是林农的‘及时雨’,我贷的钱就用来造林道了。”站在新修的林道旁,隆宫乡周大海说起贷款,眼睛便眯成一条缝,他成功贷款5万元办起了竹木加工厂。农民贷款品种少,选择范围小,是困扰农民融资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庆元积极把增加贷款品种,作为金融支农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原有的农村党员信贷快车、农村青年创业和巾帼妇女创业贷款等个人融资渠道,到农村经济合作社贷款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集体融资方式,再到整合推出“新农民—创业贷款”、“新伙伴—助业贷款”、“新农业—成长贷款”等一系列贷款品种。现如今,庆元已经有20多种“农”字头的贷款品种,农民贷款像进了“金融超市”,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的“商品”。
庆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郑建林介绍说,在金融支农的“加法”中还有增加贷款对象、贷款金额、担保形式等。而简化申请程序、减少贷款成本、降低贷款“门槛”等惠民措施的“减法”,也广受农民欢迎。
庆元县黄田镇中际村村民张超松就享受到“减法”的实惠。2008年他被定为县信用户之后,无抵押、无担保,他就轻轻松松从县信用联社贷到2万元。全县共有41个信用村、3059户信用户都有同样的待遇。
“最近又有一笔300万的支农再贷款拨付县信用联社户头。”中国人民银行庆元支行综合管理部张春林告诉笔者,2008年,该支行已拨付3450万元支农再贷款,比年初计划增加了近2000万,年累放数8650次。这些支农资金犹如及时雨,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