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农历年底,各地都出现了返乡潮,永嘉县应坑乡应界坑村却很“空”。
这是一个奇特的山村。3000多村民,有300多人在民营剧团工作。不大的山村,大小戏台倒有6处。村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曾容纳过3000多位观众,其中大多是从周边地区翻山越岭过来的戏迷。
让应界坑村远近闻名的,是最近全部在外地演出的7个民营剧团。其中6个是乱弹剧团,另一个木偶剧团唱的也是乱弹。
“乱弹”是中国传统地方戏的一大剧种,浙江有绍兴、金华和温州三大乱弹。“温州乱弹”始于清代乾嘉年间,是南戏故乡温州如今仅存的本土剧种,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温州话和普通话结合而成。
村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然而,即便是山路上偶遇的某个村民,都能为你哼上几句乱弹。按照老人的说法,“应界坑的公鸡打鸣,都带‘乱弹’腔”。
12岁的麻曼曼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在福财剧团工作,姑姑姑父也都在外“做戏”。
每逢当地电视台播放“乱弹戏”,曼曼就守在电视机前看,她的作文也经常以乱弹为主题。在她眼中,“看戏能教做人的道理,《十五贯》说的是不能偷盗,《生死牌》说的是为人要善良”。
班主任麻晓芳珍藏着曼曼送的一份礼物。那是曼曼和好朋友的合影,照片中,两个女孩化了彩妆,身着戏服,笑意盈盈。
曼曼的理想是,长大了像父亲一样当“戏员”。这在75岁的麻守铎年轻时,简直不可想象。老人说,当时流行“少年唱戏老来讨米”的说法,“做戏的”社会地位也就跟“讨米的”差不多。
而如今,像麻守铎这样的乱弹艺人,早已成了人们眼中的“民间艺术家”。不久前,老人还在村里的“胜利京瓯”剧团帮衬,一天能挣50元。
这些年来,演出市场的红火改变了应界坑人的生活。2007年,麻守铎老两口用上了手机。以前外出只顾“讨生活”,如今,两位七旬老人“把温州的景点逛了个遍”。
2008年,应界坑亮起路灯,通了水泥路。这一年,7个剧团演出收入超过650万元。
应坑乡党委书记吴理俊介绍,凭借“乱弹”这一文化瑰宝,应界坑村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远远超过乡平均水平。也就是说,1/10的村民外出演戏,创造了村里近1/3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