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好找”是宋静丽求职以来最大的感受。这位北京大学国际传播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求职之初就把目标锁定在外资媒体上,但是从9月份到现在一直鲜有相关的招聘信息。
“从学长们的毕业经历看,拥有过硬的外语功底,再加上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国际传媒单位应该是最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长的地方,但是今年也许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企变得更像是就业死角。”她说。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国内另一所以高就业率闻名的重点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管北外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处处长刘厚广透露,与历年同期比较,外企、外资机构等国际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和岗位信息下滑了15%至20%。
除此之外,外商直接投资下滑,部分外资企业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调整用人计划或直接裁员的消息都大大降低了高校毕业生今年对外企的预期。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他们中的很多人主动调整思路,将就业目标从外资转向中资,从沿海转向内陆。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说:“就北大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的招聘数量、岗位需求的确出现了下降,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招聘会场数还是用人单位数量均与上年持平。”
他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签约西部和基层行政单位的北大学生逐年增多。2007年,全校共有14名应届生成为了北京郊区的“村官”。2008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工作的学生人数超过了百人。在他们当中,5人当上了“村官”,13人投身国务院服务农村建设项目。111人签约西部,其中赴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就业的毕业生达72名。
记者了解到,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丽娟已经被很多北大学生视为“拓展就业思路、实现自我价值的典范”。她毕业后在京郊黄辛庄村任“村官”,并于2007年高票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
据悉,到2008年12月底,签约新疆大学、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一批西部以及基层单位的北大学生人数与往年相比又有明显增加。“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能够洞察到这些地区蕴含的就业机遇与发展前景。”陈永利说。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专家王德文博士认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大学生人口比例低,社会潜在需求很大,应该鼓励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在这些岗位上实现就业和发展。
随着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和国内经济放缓迹象日益明显,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返乡产生的就业压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10万,比2008年增加50多万。上海《成才与就业》杂志社针对金融风暴下上海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20所高校的2000多名学生中,半数以上对近期的就业形势表示忧虑,有八成受访者愿意首次求职时降低薪酬要求。
北外的刘厚广老师说:“应该看到就业机会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就业需求是有的,只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目标定位,人才总是会有用武之地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一位姓朱的同学最近就顺利被某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录用。他坦言面对激烈的竞争,自己的诀窍就是“找准定位,有备而来”。
自大二开始,这位同学就报名选修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会计专业,又在大三结束后报名参加了目标会计师事务所的暑期实习,英语优势、会计知识储备与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使他很快就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签约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一名姓丁的同学则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去年,全球经济强劲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在毕业后都进入了基金、券商等企业的投资银行部门,参与公司上市等金融投资工作。现在金融危机使相当数量的专业对口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或者不招人。在此情况下,她将目标对准财务类企业,计划利用经济低迷期抓紧提高财务技能,等到年景好的时候再向投资领域发展。
正在与西部一所高校接洽的宋静丽说:“信心是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抓住现有的机会,把事情做好,以后形势好转了,自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陈亦南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