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满怀豪情奔小康
美景如画新农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满怀豪情奔小康
美景如画新农村

  永

  嘉

  永嘉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在全省县(市、区)中列第四位。但全县2674平方公里面积中有2400平方公里属于山区,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全县91万人口中有50多万居住在山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永嘉最大的特点。回顾过去的30年,永嘉最大的变化是率全省之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奔向了小康县。

  满怀豪情奔小康

  美景如画新农村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到20世纪80年代,永嘉仍然相当落后,是当时我省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81亿元,财政总收入2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元。当时的贫困状况,可以用“五个最”来概况:一是贫困面积全省最大,贫困乡镇面积23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2%;二是贫困人口全省最多,年收入1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52.35万;三是公路密度全省最低,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只有14公里;四是人均用电量全省最少,年人均用电26度,不到全省年人均用电的1/5;五是资源开发程度在全省最低,水电、旅游资源丰富,而几乎没有得到开发。

  然而,“五个最”吓不倒“敢为天下先”的永嘉人民,反而变沉重的压力为巨大的动力,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永嘉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永嘉实际,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咬定青山奔小康,满怀豪情创大业,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小康县乃至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现今的永嘉,已成为“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乌牛早茶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中国田鱼之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2枚、“中国名牌产品”5个。1978年到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05亿元增加到154.49亿元,年均递增18.78%;工业总产值由0.53亿元增加到371.27亿元,年均递增25.3%;财政收入由610万元增加到18.38亿元,年均递增21.75%;农村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的0.79亿元增加到9.02亿元,增了10.42倍,年均递增8.8%,较改革前的28年增长速度高出8.17个百分点。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带动,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促进沿江和山区两极协调均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此,该县大力推进“一城突破”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快推进以上塘-瓯北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沿江乡镇联体进程,建成了县城新区和瓯北滨江新城,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同时,扎实推进“康庄工程”,深入实施“交通百亿”工程,累计安排交通建设项目138个,投入建设资金100多亿元,通乡公路实现了等级化和硬化目标,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随着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甬台温铁路、金丽温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相继建成,“高速成川、干线成框、康庄成网”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特色农业不断跨越

  前不久,温州市举行了第三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此次农博会,永嘉县共有21家企业300多个产品参展。在农博会上,楠溪熏鸡、壶山香芋、沙岗粉干、上光板栗……富有楠溪特色的农特产品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展客商和消费者,400平方米的永嘉展区内人头攒动,品牌农特产品成了农博会的抢手货。

  近年来,永嘉县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乡强镇创建活动,致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标准化建设、QS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建设、名牌企业、营销推介等6个方面,制定了补助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此外,对获得“浙江名牌产品”、“浙江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10万元;获得“浙江名牌农产品”、“温州名牌产品”、“温州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万元。

  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永嘉已是温州最主要的绿色蔬菜基地、温州最大畜牧业生产基地、浙江最具特色名特优特产基地和最大稻田养鱼基地,是“楠溪江绿色农业产业园”、全国首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和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县累计拥有特色农业基地7.7万亩,其中早香柚面积1.8万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中药材、稻田养鱼等六大产业已经凸现,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县拥有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并积极打造了乌牛早茶、早香柚、沙岗粉干、楠溪田鱼等一批农产品品牌,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乌牛早),共有1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9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早香柚被评为浙江十大柑橘名果,乌牛早茶还通过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现在,乌牛早茶、早香柚、东皋红柿、荆州板栗、茗岙田鱼等名声远播,享誉中外,在国际、国内各种农博会、农产品展示活动中连获金奖。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永嘉县始终坚持以改革的精神,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近年来,永嘉县相继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实施低收入农户扶贫“滴灌工程”和广泛动员工商企业开展“魅力家园”新农村共建等活动,在这“三个载体”主推之下,使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惠及每一个村和每一低收入农户。

  “星级新农村”创建活动是永嘉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自选动作,将全县村庄进行分类并确定1~5星级的创建标准,对成功创建的村以奖代补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全县已创建首批星级新农村77个,落实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在实施低收入农户扶贫“滴灌工程”的过程中,该县共落实帮扶资金200多万元,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资金中切块80万元用于低收入农户的转移就业培训,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低收入农户下山搬迁脱贫。通过扶贫“滴灌工程”,有力地推动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创业,去年,永嘉7个欠发达乡人均收入超过4200元,超过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都摘掉贫困帽子。此外,该县积极引导在外永嘉企业家和能人反哺故里,开展“魅力家园”和谐共建行动,目前已有首批20位在外永嘉人与21个村结对合作,落实捐助资金1282万元。

  所有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2007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40元,比1985年的359.96元增16.06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5279元,比1985年的290.22元增17.19倍;2007年,全县城乡居民户均储蓄3.55万元,是1978年户均储蓄9.27元的3860多倍;农民生活用房面积达到42.57平方米,是1978年17.2平方米的2.48倍;城镇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供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居民主要耐用品普及率不断提高,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17辆、热水器31台、空调机140台、抽油烟机44台、彩色电视机97台、家用计算机15台; 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100%,农村12项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永嘉是一个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改革开放不仅使永嘉城乡居民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而且使永嘉的生态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一个贫瘠落后的山头县变成了一个生态之县、生态旅游的“王国”。永嘉全县的生态曾遭到多次大的破坏,近50年就遭受过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1958年“大炼钢铁”,山上的大小树木几乎被砍了个精光;第二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在山坡上大造梯田,导致空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三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至大量的工业“三废”给周围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历史的沉痛教训使人们愈加看到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1997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带战略”,即建设沿江金色工业经济带,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沿山特色资源开发带。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生态示范县的目标后,全县上下更加同心齐力,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以楠溪江保护为重点,使生态创建工作又得到了新的推进和提升。现在,无论是群山还是平原,都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绿化。全县土地总面积404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19万亩,占78.96%,森林面积29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85.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77%;林木绿化率为73.62%,均高于浙江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全县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出台了《楠溪江保洁方案》和《畜禽禁养区管理实施方案》,使楠溪江的水环境得到了切实保护。如今,全县38个乡镇,都已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其中大若岩、花坦、渠口、表山等四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岩头、五尺、茗岙、西岙等四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同时,在楠溪江两岸建成了42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池和2个垃圾填埋场,从源头上控制对楠溪江的污染,强化对楠溪江流域的管理,楠溪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该县对创建生态村的村庄进行环境大整治,彻底清理露天粪坑,治理路道、安装路灯、普及绿化、建造健身休闲广场和在各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治理等系列环境整治行动。大若岩镇率先建起了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做到户集、村收、镇运,使管辖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现在,全县已成功创建了13个市级生态村和40个县级生态村。大若岩镇埭头村是千年生态古村,在开发和保护古村落时,不仅对路道、绿化进行大整治,还建成了无动力生活废水处理系统和全市首个村级垃圾渗漏液处理系统,并建成了温州市首个太阳能路灯村。全国环境优美乡——花坦乡的珍溪村,在全国首创了生活垃圾庭院自净模式,做到生活垃圾不出家门而得到再生利用;花坦乡的双溪村,全村干群通过自筹资金,硬是把一个破烂的村落收拾成玲珑精致、一尘不染的山水村庄,被人们誉为“藏在深山中的城市公园”。如今在永嘉大地上,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精品生态村脱颖而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语花香,如诗如画,令外来参观者赞不绝口。

  永嘉30年巨变一览

  ● 1996年在全省率先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 1999年进入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

  ● 2000年基本达到了当时的“小康县”标准;

  ●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 2003年进入全国财政收入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双百强县”行列;

  ● 2004年顺利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双超”目标;

  ● 2006年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 2006年楠溪江和雁荡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 2007年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 2007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双百强;

  如今,永嘉正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更加扎实的步伐,实现第三次跨越,奔向全面小康。

  鸟语花香——鸭鹅村

  

  冬天是绿意“黯”然的日子,枯草会随寒风飘动,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但一走进乌牛镇鸭鹅村,就会令人惊讶不已,因为这里有花香,还有成群的麻雀,一眼望去,干净宽敞的街道上有绿化带,还整齐地摆着垃圾桶,让人有一种置身春天的感觉。据同行的驻村干部说,这个村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花草的习惯。这就是那个每家每户都种植花草、村内建了两个大“公园”一个小“公园”的永嘉乌牛镇的鸭鹅村。

  鸭鹅村是乌牛镇的侨乡村,全村现有297户1039人,其中出国经商的300多人。近两年内,该村累计村容建设投资达300万元,建造了宽8米的水泥路3000多米,投资16万元建造了鸭鹅桥和外山桥;投资15万元建造村卫生室。此外还有老人活动室、篮球场、康乐花坛、外山公园、鸭鹅山公园、景观绿化带等,无不体现出该村村庄建设完善齐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绿化景观带,该景观带长800米,两边都有绿色花木种植并配有路灯,犹如一条丝带绕住整个村庄。

  该村老会计说,今年他们村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两个公厕、一个垃圾场,在全村摆放50多个垃圾桶,并有专人负责清理。

  来到村中央命名为“诚信花园”的公园,正有几个小孩在体育健身器上玩耍,几位村民坐在“勤劳亭”里谈论着改革开放后,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话题,感叹村干部为民办实事。

  该村委会主任瞿金福说,“诚信花园”是由浙江省三和教学有限公司的老板投资15万元建造的。建筑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左右建有两亭,分别命名为“俭朴亭”、“勤劳亭”,以此来勉励村民要辛勤劳动、生活俭朴,并要以诚待人。另外,该村在东西鹅纂山上兴建公园,建造三个凉亭供老百姓平时上山锻炼。

  村里的干部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没有村集体资金的情况下,瞿金福牵头抓住企业老板反哺家乡之情,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此外,他还利用到美国探亲机会,参观学习外面的先进管理理念,发动本村在外约200名华侨出资建设家乡。瞿金福有一个心愿,不仅要让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要让村民居住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

  鸭鹅村除了环境整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欧式风格的新农村新住宅一幢挨着一幢,透过景观带观看全村,像是一个大公园,村民则是长期的游客。今年快70岁的瞿老伯说:“鸭鹅村是个村民富裕但村集体经济很弱的村,这些‘别墅’就是很好的证明,亏得各位村干部干事情尽心尽力,别墅配公园,看看多和谐。”

  “世外梅园”——梅岙村

  

  走进梅岙村,村口的防洪坝建设如火如荼,一排排梅树枝头花蕊含苞欲放,村民房前屋后、村庄道路两旁茶花绽放着;文化活动中心里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电教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古老的历史人文、淳朴的村风民情、和谐的人与自然,这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新农村气氛。“我们村里人人是村长,村长是人人,全村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该村副村长李丐永兴奋地说。

  陡门乡梅岙村自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两年来村貌巨变:文化中心被重建,池塘深挖改造,清理粪坑建立公厕,安装管道统一排污,清扫垃圾专人管理,加宽道路硬化路面,栽种花草美化环境,种上梅花吸引游客,真正做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这些都是在外经商的年轻人和村民们出钱出力,先后筹资4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的。

  梅岙村里有个“村外委员会”。全村的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外的一批企业能人率先做出了示范,他们为村里的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小则几千多则十几万元,所有的建设设计都是村民自己做,几位在外的青年如陈丐寿、陈继平、陈丐国、陈丐中、李丐永等人放下自己的事业,长年在家搞建设,村民们亲切叫这是“村外委员会”。该村投入3万元,派专人从杭州一花木苗圃购入茶花树300株,统一安排栽种在村民房前屋后、村庄道路两旁;有的栽花,有的浇水;尽管天气寒冷,30多位干部群众却干得浑身是劲。投入10万元建造梅岙口全长500米防洪坝,村民们自己参与做起了半义务工。开发赏梅基地也是在外能人自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村里几位在外经商人员自筹6万多元,购买梅花树种植在该村周边山坡上,重建陡门景区的“世外梅园”,发展旅游业,开辟村民增收渠道。在外青年自愿捐资30万元,建立新农村救助基金,对全村特困人员进行救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积极参与扮靓自己的家园。

  村委会主任陈继平介绍说,梅岙新的建设蓝图更加宏伟和灿烂,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旧村改造、积极发展以鲤鱼山、概念性梅园、野菜基地等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农业观光、民俗体验、风景游、爬山徒步游、“自己种、自己采、自己烧、自己吃”的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休闲旅游项目,为全村新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设想,并正在积极的筹划和实施。

  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的改变,基础设施已达到路平、灯明、水到户、河清鱼跃、鸟欢唱,门前大道车通衢,屋后花香引蜂蝶。因此,梅岙村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村庄整治合格村、市生态村、永嘉县十大和谐新农村、三星级新农村、县文明村、县卫生村、县绿化示范村、永嘉县先进农村党支部。被列入了“魅力家园”、乡镇平安创建示范点、廉政文化示范村、计划生育精品协会等创建工程,成为永嘉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最大亮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8 满怀豪情奔小康
美景如画新农村
2008-12-26 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25;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26;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7;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4;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1;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6;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3;浙江日报000182008-12-26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