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4  
PDF 版
· 党旗在育英高高地飘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坚定方向
党旗在育英高高地飘扬
  党旗是育英发展的光辉之旗。全院党员在南湖纪念馆。
  育英毕业生以过硬的素质立足职场——蓝天归来的空乘学子
  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估专家组聚焦课堂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建院十年最具影响力的

  十件大事

  十年一剑                

  筚路蓝缕为育中华英才

  创业难,一所民办高校的创业则更难。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浙江省为实施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省。董事长黄纪云抓住机遇,带领一批创业者在下沙已倒闭的原民办钱江高级中学校址上,经过5个月的超常规运行,历经艰难的筹措准备,终于创办了浙江省育英文理专修学院。1998年9月15日,迎来了首届361名学生,学院正式开学上课。当时,学院占地64亩,校舍面积1.93万平方米。

  1999年7月21日,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视察育英时,称其为一种办学模式,认为学院“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办学效果是好的”。

  十年中,育英学院面临无数的困难与挑战,黄纪云作为学院的董事长总是对办学中的重大问题,把握方向,作出重要决策。1998年在创办育英文理专修学院初期就提出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办“专修”学院;第二步“摘帽”,争取用三年时间办成学历教育的大学。并提出要充分利用学院所在区域的优势,以开发区为大校园,校区融为一体,校企结合,走出办学新路。

  2000年3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1月24日,顺利摘筹,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12月26日,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被认定为合格院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步入高职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

  十年,育英人艰苦创业,面对市场、家长、社会的巨大压力,承受着全部的办学责任和风险,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灵活的机制优势,开拓创新,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面独具特色的亮丽旗帜。

  市场导向                        

  工学结合打造专业特色

  “高职课怎么上”以及高职课“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这是育英学院十年办学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院校,尤其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把教育质量和招生、就业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学院发展生命线三要素,提出教育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核心要素,必须实行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管理。

  育英把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作为全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与办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十年来,育英学院充分发挥民办院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师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工学结合,企业合作,紧贴市场需求,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开设个性化的专业,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这使得育英学院专业建设始终能领先一步,充满特色。他们是在省内率先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省内几大物业管理公司的骨干;他们是在华东地区最早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普通高校,从申报到批准仅仅用了4天时间;他们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对象不是瞄准画家、艺术大师,而是打造高技能的手艺人……一个个个性化的专业,实现了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吸引着一批批用人单位,个性化的专业同时创造出了富有育英学院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系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以赛促教促学”的教学研究;工商管理系的工学交替、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民航与旅游系的“2+1”和生物技术系的集中实训的探索;涉外经贸与事务系的顶岗实习;艺术设计系的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条龙”的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上又进行了“高职课怎么上”、“讲师决战课堂”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而加快了学院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学院在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基础上又进行了精品课程的建设,《ASP·net程序设计》和《外贸出口跟单实务》等课程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这些敢为人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使育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从而在高职教育竞争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钱江涌动育英

  十年秀木成林

  1998年,育英学院的创业者抱着“为中华育英才”的办学理想,踏进下沙,拉开了一所民办高校艰难创业的序幕。

  十年,风雨沧桑,育英从专修到高职,从最初的4系1部,5个专业,54名教职工,361名学生发展至现在的6系1部,23个专业,教职工400余名,在校生6000余名。年轻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职业人”的摇篮,十年,完成了她最初的绚丽蜕变。

  以人为本                                

  倡导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统一

  育英学院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应“以人为本,办学为民、执教为生”。因此,学院要求全院师生员工积极投入到培养“合格职业人”这一系统工程中去,把关爱每一个学生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在每个教职工的行动上。

  学院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归纳,提炼出“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学生工作方针,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了“从头到脚、从早到晚、从外到内,从校内到校外,全员化、全时空、全方位育人”的举措,形成具有育英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学院狠抓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严格按《育英学院大学生“十要十不要”准则》约束训练学生,同时通过“文明协议”签约和践约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学风建设与文明建设取得了成效,学生晚自修出勤率达92%,晚上不归现象直线下降,日均不到3人,违纪学生人数直线下降,近几年没有发生一起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没有发生一起严重的学生群殴事件。连续5年学生毕业离校没有损坏寝室一件物品的现象。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浙江省平安校园”。学生精神面貌良好,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成为广大学生的主流行为。

  育英学院从创办开始就怀抱着“为中华育英才”的教育理想,在办学中也始终坚持构建“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相统一”的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树立“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理念,从“外引内培”两个方面,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待遇引人,环境感人,情感留人,事业发展人”,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180个单位人员来校工作,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 “双师型”教师加入育英团队,壮大了育英的教学实力。

  学院把人才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培”上,使“学院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个教职工的发展”成为全院教职工共识。学院打造了秦学礼教授这样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也培养了毛卫娟、俞明副教授这样的骨干教师。学院提出教师每年实现“六个一”、班主任“七个一”、行政人员“三个一”的措施,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估,通过说课、上课、答辩和评议四个环节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学院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育英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升华。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基本满足建设高职院校的需要。目前,学院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数量达标、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十年办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长蜕变为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面独具特色的旗帜。育英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满怀信心,昂首前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富有特色的人民满意的民办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人才培养                            

  探索“职业人”培养模式

  “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独特认识,基于对专业与职业相关性的高度概括,基于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高度概括,提出个性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2年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探索,2003年3月学院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人”培养目标,2005年3月,学院正式颁布了《“职业人”培养方案指导纲要》,构建学院人才培养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指导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全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以职业工作过程操作要素分析为课程开设逻辑起点,根据职业人培养初次岗位与发展岗位要求,以公民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四大板块构建了全新的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制定了23个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方案》和《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各专业按新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开发编写选定教材。

  学院还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平台,建立54个学生社团,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开设拓展课程、人文大讲堂,请来薛家柱、黄仁柯、董培伦、余文华等文化名人来校讲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寝室文化平台、班级文化平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构建社会文化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考察社会,服务社会。多姿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多方位的接触、认识社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育英实施“职业人”培养方案以来,成效明显,大力促进和提高了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连续四年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签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居全省前10名。育英毕业生广为用人单位青睐。据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育英毕业生各项评价指标优良率达91.36%。

  2005年12月28日,信息系2004级学生包微微荣获下沙高教园区“十佳大学生”称号,成为12万大学生的楷模。评委会专家点评:包微微同学虽未进一流大学学习,但同样可以成为一流大学生。

  2006年10月28日,信息系学生应超、王琳钟、钟魁在由省信息产业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浙江省第二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囊括了前三名。

  2007年5月23日,在杭州人才开发中心主办的下沙高教园区首届“人才杯”模拟招聘大赛中,育英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张欢乐、文管专业奚程鸿高分胜出,同获十佳“明日之星”。她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作为主试官的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索尼软件等5家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高度评价。《青年时报》记者在相关报道中对“十佳”之首的张欢乐作这样的点评:“她的微笑和清晰的逻辑征服了现场的5位主试官。”一年后,日语专业学生赵秀文又在第二届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模拟招聘大赛中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现代服务业“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的目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初,学院在“培养全面发展职业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养优势发展职业人”战略,必将促使学院取得新的发展。

  党建工作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学办学规律的保证。作为民办高校,党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学院创办初期,学院董事长和学院行政领导就非常重视,认识到在学院建立党的组织,是学院党的政治需要,也成为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以来,学院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新形势下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在探索和创新中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0年7月6日,经杭州市委组织部同意,中共杭州市委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总支部委员会。2001年10月10日,又经批准,成立学院党委。

  十年来,全院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学生中的党员占10%,教职工中的党员占40%,中层干部中的党员占80%,院级领导中的党员占100%。全院有92%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院党校至今共开办18期,累计结业了5000余名学员;现有党章学习小组122个,学习成员达1800余人。2003年,学院党组织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杭州市委列入全市11个“先行一步”基层党组织。学院先后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学院“党员之家”被评为省“高校示范性党员之家”。2006年在建党85周年之际,学院党委先后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和中共杭州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党的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一课。学院党委把引导学生入党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强化其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育英学院,干得最多、干得最累、干得最好的是共产党员,最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也是共产党员。荣誉榜上铭记着共产党员的名字,学生公寓的每个楼层都亮着共产党员的牌子,每次招聘会上最为抢手的也是党员学生,今年该院被阿里巴巴招聘的87名实习员工中,党员占42.5%,每个党员就是一面亮丽的旗帜。

  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育英学院凝聚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党的组织给了育英学院灵魂和生命力。党旗引领每一个育英人成长进步,育英学子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优势品质与技能,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光和热。2003年4月12日,浙江省委常委来院视察党建工作,指出“你们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得不错,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办得不错,党建工作氛围不错”。

  1.学院成立,使“育英”成为育英学院人的共有的事业和理想追求。

  1998年5月21日,浙江育英文理专修学院正式成立,育英学院创业者们怀抱“为中华育英才”的理想,在杭州下沙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2000年3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筹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并于2002年1月脱“筹”建院。学院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2003年12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党建工作,是学院发展的政治优势,成为育英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2000年7月6日,建立学院总支部委员会。次年10月10日,又成立党委。学院党组织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杭州市委列入全市11个“先行一步”基层党组织。学院被市委授予“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学院“党员之家”被评为省“高校示范性党员之家”,2006年学院党委先后荣获省委和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铸就了育英学院的灵魂和生命力。

  3.育英学院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3年4月12日,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视察育英学院,对学院给予了肯定,“你们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的不错;你们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办的不错;党建工作氛围不错。”

  1999年7月21日,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视察育英学院时说:“社会力量办学,浙江育英文理学院就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模式。学校没花国家一分钱,效果是好的。”

  学院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学院招生录取分数比省第四批投档线高数十分。

  4.“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是学院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自2002年3月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探索,2003年2月明确了“职业人”培养目标,2005年3月,学院颁布了《“职业人”培养方案指导纲要》,这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以职业工作过程要素为逻辑起点,以公民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四大板块构建了全新的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制定了23个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方案》。

  5.“高职的课怎么上”的教学思想大讨论,兴起了以学院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

  2007年4月起,全院学习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开展“高职的课怎么上”大讨论,并开展了轰轰烈烈而扎扎实实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估活动。高职课“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问题被一次次深化,对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6.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方针的运行,打造了学生的优势品质与技能。

  学院坚持“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学生工作方针,全时空、全方位塑造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形成具有育英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培育广大学生的自信心,以引导入党激发其发展动力。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学风建设与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92%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05年12月28日,作为育英5000学子代表的2004级学生包微微荣获下沙高教园区首届“十佳大学生”称号。评委会专家点评:包微微同学虽未进一流大学学习,但同样可以成为一流大学生。

  2006年10月28日,浙江省信息产业厅、教育厅、劳动厅组织的全省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育英学生囊括大赛前三名。

  7.为社会输送了8000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前列。

  办学十年,为社会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不少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院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52%,签约率97.94%,连续四年在全省73所高职高专(含本科院校专科层次教育)中名列前十位。

  8.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平安稳定与文明诚信塑造了育英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5年2月,学院被杭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2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与自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杭州市献血先进单位;2006年9月,荣获“陈香梅科教文奖——中国民办创新与发展贡献奖”;2007年12月,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高校“平安校园”。

  9.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精神为核心的育英文化得以积淀,已成为育英发展和师生搏击进取的不竭动力。

  十年来,学院的持续发展靠的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育英精神。2007年11月20~25日,在省第12届大运会田径赛场上,学院共获得金牌6块,银牌1块,铜牌6块,荣获金牌总数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三名。在这些重大活动中育英精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10.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为学院师生员工干部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始终坚持学院的发展是依赖每个教职工干部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使学院各方面利益都和谐统一的共同体。2007年,学院实施教师“六个一”、班主任“七个一”、干部职工“三个一”等工程,千方百计促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干部队伍的发展,使教职工干部在育英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升华。

  2002年10月12日,学院工会成立;1998年底,学院成立了共青团、学生会组织;2005年4月,学院成立了社团联合会。这些组织的建立成为构建学院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党政工团学形成合力,不断推进学院的民主建设,为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党旗在育英高高地飘扬 2008-12-25 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1;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9;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8;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2;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6;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4;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5;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23;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7;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24;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03;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22;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21;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10;浙江日报000162008-12-25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