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纪念特刊6
3  4  
PDF 版
· 30年,田野里的伟大变革
· 改革开放
是一味最好的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田野里的伟大变革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浙江的精彩纷呈,源自乡野里的伟大变革。浙江农民进城、造城,浙江率先走上了农村工业化之路。如今,我们恍然大悟:浙江人民富,是因为农民率先富;浙江经济活,是因为农村经济率先活;浙江发展快,是因为农村率先发展快。

  浙江大地,每个季节都演绎着华彩乐章。

  当你走进浙江田野,不是一望无垠,却有千姿百态:粮食、蔬菜、瓜果丰富多彩,珍贵的茶树、奇异的果树、美丽的花卉随风摇曳,现代化大棚、农业车间、先进养殖基地处处可见。

  当你走进浙江农村,现代化气息会扑面而来:这里有宽阔平整的水泥道路,设计科学的农民别墅,设施齐全的休闲场所;这里有医院、学校、便利店等服务设施;这里有当工人的农民,办工厂的农民,经商的农民,还有从事现代农业的城里人。

  浙江的精彩纷呈,源自乡野里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记春雷,广袤的田野上涌动春的气息,浙江农民蓄积已久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怀着自由发展的创业激情,浙江人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到大力推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再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凭着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放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农村商品流通全面搞活,乡镇企业从“四轮驱动”到“多路并举”,推进浙江农村工业化发展步伐,农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

  抓住政策体制改革机遇,从滕头村到龙港镇,从萧山到义乌,浙江农村巨变,浙江县域和城镇经济发展活力迸现,浙江农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进城记”、“造城记”。

  30年历程,浙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使浙江农村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水产品、水果、粮食等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开,“泥腿子”获得了洗脚上岸的机会,农民进城务工、进城创业、进城落户越来越多。随着龙港镇成为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龙港镇农民进镇也可以办理正式居民户口,小城镇发展获得广阔发展空间。随着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不用交纳“皇粮国税”,负担不断减轻,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30年历程,浙江成功探索农村工业化之路,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成为一条重要的“浙江经验”。

  从家庭工业到乡镇企业再到股份制企业,不断演进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基石。诸暨大唐镇“万台织机响,天下一双袜”,年产袜子90亿双,全球人均一双还多;嘉善县,没有一片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中心和中转中心;海宁市,既没有牧场,也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中心和批发中心;绍兴县年产纺织面料20多亿米,可以绕地球50多圈……藏富于民,藏富于基层,县域经济又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30年历程,浙江始终坚持工农城乡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

  “山海协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康庄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在这一连串浙江人耳熟能详的政策推进下,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驱动“三农”发展,浙江大地上的城乡藩篱正在逐渐消融。越来越多农民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便利生活,享有与城里人越来越接近的社会保障。

  30年浙江乡野里的伟大变革,是一种从解放思想到解放农民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变革;是一种从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千万农民率先闯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是一种从突破城乡分离的藩篱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变革。

  “浙江人民富,是因为农民率先富;浙江经济活,是因为农村经济率先活;浙江发展快,是因为农村率先发展快!”这就是浙江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伟大成就的真实写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特刊6 00006 30年,田野里的伟大变革 ■本报记者 杨军雄 2008-12-18 浙江日报000062008-12-1800003;浙江日报000062008-12-18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