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有关部门”的“门”在哪里
· 浙江省第四届“十佳”文明办网
示范单位评选结果揭晓
· 认真查找不足 确保取得实效
· 政银企携手应对挑战
· 把握转机 赢得先机
· 温州银行开辟融资新渠道
· “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 为转型升级优化开放环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下午,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来到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围绕“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互动交流——
“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本报记者 黄宏
  今天下午,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走进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演播室,一场生动有趣的网上思想“汇演”正式开始。

  围绕“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话题,网友一个个“出招”:什么时候农村也建起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农民种文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台州的乱弹、老酒伯爷、长兴百叶龙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该如何保护……葛慧君则以平实的语言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在短短1个多小时内,网友发帖705条,同时在线15万人次。

  “在来浙江在线之前,我已认真查看了一些网友的提问,非常感谢广大网友的热情参与和对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在开场白中,葛慧君表示,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会认真地加以梳理,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吸纳。

  “像文化建设这样的‘软任务’,要有‘硬约束’”

  网上交流刚开始,就有一位名叫“农民”的网友来“诉苦”:“浙江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但大都在城里,农民朋友基本上享受不到,什么时候农村也能建起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呢?”

  “这些年,我们加大了对一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城市文化设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农村欠账仍然较多。”对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葛慧君用了三个“但”字:尽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但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利用率还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增多,但离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但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关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葛慧君向网友们表示,像文化建设这样的“软任务”,要有“硬约束”,要加大投入,现在省政府正在努力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今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已增加到1.45亿元,省政府还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之中。同时,还要出台政策,加强考核。

  “省里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就是每个县要有图书馆和文化馆,每个乡要有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站,85%的行政村要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不少于1/3的行政村建成适应群众需求、功能基本健全的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站要由‘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和管理者”

  说起“乡有一站”,网友“葛粉”格外兴奋,他在留言中很想知道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打算。

  “文化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面对网友的提问,葛慧君坦率地说,现有的文化站还存在设施不够齐全、经费投入不足、队伍比较薄弱等问题,特别是不少文化站存在履行职能不到位、利用率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现象。

  “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建设思路需要提升、工作理念需要更新。”葛慧君强调“三个转变”:要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完善书报刊阅读、文艺娱乐等多种功能;由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准确把握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有效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由“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和管理者。

  看电视、听广播是农民朋友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针对网友“什么时候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的提问,葛慧君脱口而出几个数字:除个别海岛乡镇外,全省1215个乡镇和32926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以上;全省行政村的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96%,明年打算提高到97%,接近村村通网络的目标。

  葛慧君说,我省还在实施广播电视“文化低保”工程,为农村低保家庭减免网络初装费和视听维护费,同时开展了“彩虹行动”,向困难群众捐赠电视机,让农民真正听得上广播,看得上电视。

  “农民当中不是没有文化人才,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组织、去挖掘、去引导他们,使我们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加适合农民群众的需要”

  近年来开展的农民“种文化”活动,使大批富有特色、农民自我参与的文体活动在浙江大地蓬勃开展。“来到浙江以后一直听说‘农民种文化’的说法,文化究竟怎么‘种’?”外省网友“湘西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种文化’是相对于送文化而言的,讲的是农民自办文化。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我们把文化种子种在乡村大地,使它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对这位网友的问题,葛慧君解释道。

  “我们在加大对农村‘送文化’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唱主角,激发他们的文化参与热情和文化创造力,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谈到“送文化”,网友“越乡”追问道:“但是现在很多艺术剧团都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到农村去演出,如何鼓励更多的艺术形式进农村?”

  “为了鼓励更多的艺术形式进农村,我们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如对一些赴农村演出的项目,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文艺院团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扶持力度,目前省里已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员纳入全省艺术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范围,接下来还将研究出台扶持民营剧团发展的政策措施。”

  针对网友“老年大学生”提出的“想经常看场戏都挺难”的问题,葛慧君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省里会确保全年送戏到每个乡镇不少于6场,使每个乡镇的农民群众每两个月能够看到一场演出。

  “对于一些文化精品项目,除了‘送’出去,我们还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卖’出去”

  网上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同时更多的话题也开始出现。一位叫“台州乱弹”的台州网友问,很多很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台州的乱弹、老酒伯爷等,现在都逐渐衰落,甚至消亡,政府有些什么对策?

  对此,葛慧君坦言,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我们对民间的、民族的艺术保护难度确实在加大,如果不加重视,有些就会消失。“我们省应该说对这项工作起步还是比较早的、也比较重视。在2005年的时候,就实施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在这个工程当中,我们对民间的这些艺术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确定了一批代表名录,而且还确定了一批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的。”

  “目前我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4项,入选第二批的有85项,两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今年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中,长兴“百叶龙”出了国,在巴黎进行了展演。网友“龙的传人”留言:“浙江有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形式,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葛慧君说:“乡村文化要走出去,我想主要有两条路:一是搭平台。政府搭建一些平台,让优秀的乡村文化有展示、亮相的机会。如文化部门打算在全省重点打造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二是找市场。对于一些文化精品项目,除了‘送’出去,我们还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卖’出去。”

  “希望文艺创作者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也希望更多的农民朋友投身创作”

  网络上越来越热闹,许多农民朋友也纷纷发问。

  网友“小戏迷”好奇地询问葛慧君喜欢哪一种浙江传统戏剧。葛慧君说,她是绍兴人,比较喜欢越剧,越剧历经百年,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这也是全浙江人民的骄傲。

  网友“物语”想了解如何消除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葛慧君表示,这需要通过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不懈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从而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世界更充实,来加以解决。

  对于网友“乡下人”提出的“想看书只能跑到区里或者市里的书店购买,乡里连借书的地方都没有”这一现实困难。葛慧君表示,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藏量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目前已经摸索出图书馆总分馆制、图书流动车、“农民书屋”等4种解决办法。

  有位网友表示,自己准备以农村和农民题材进行小说创作,但不知道能不能出版。葛慧君呼吁鼓励更多的作家把目光投向农村,同时也希望爱好创作的农民朋友投身创作,她说省里正在考虑设置农村文艺创作方面的奖项,鼓励农民自发创作。

  在线互动交流时间并不长,但葛慧君作为一位女领导的风采却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网谈开始时她回应网友关于“职场女性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的三招,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葛慧君结合自身多年从政的经历告诉女性网友,一是自身要有能力。要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以聪慧、才干赢得大家的认同;二是要有好的性格。既要有女人味,又要坚定自信,刚柔相济,大气开朗;三是举止要得体。与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要热情大方、恰到好处,以女性的大方、优雅、端庄赢得大家的认同。

  在线访谈结束前,葛慧君表示,今后还会更深地“触网”,以广泛听取网友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本报杭州12月11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本报记者 黄宏 2008-12-12 48256F32002924A64825751C00133284[A1-黄宏≈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