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市政园林篇
走在温州城区,沿街的大榕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宽达66米、双向八车道的市府路,长长的绿化带青翠欲滴;市中心最繁华的五马街,那欧式老建筑,那街头大屏幕,那亮丽的店面,那世界名牌和温州品牌的服装、鞋革、箱包,那现代商业文明的氛围,让人乐而忘返。
车在道上驰,人在景中行。温州是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又是富有个性的城市。以个性体现特色,以特色显现优势,温州市市政园林部门积极探索与温州经济格局相适应、与温州自然环境相吻合、与温州商业文化相协调的新路子,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全社会力量,超常规搞好城市的市政园林设施建设。
城在画中 人在景中
——市政园林设施建设扮靓和谐温州
基础设施建设紧扣城市脉搏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回顾和触摸温州城市化进程的脉络时,不得不提及市政道路建设、市容绿化、环卫设施、城市公园、城市公交等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城区道路建设加快了步伐。对旧城区的黎明路、人民路、学院路、百里路、康乐坊、信河街、过境路、解放南路、飞霞南路、勤奋路等旧城区主干道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江滨路、市府路、划龙桥路、府东路、府西路、惠民路、沿江路一期、温州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对城市进城口的机场路、温州大道等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整治,南塘大道、瓯海大道、滨海大道等城市快速路正在建设过程中。城市道路累计达到1672万平方米,道路总长911.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10平方米。市政道路建设构建城市脉络,城区“四横八纵”的道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市容绿化凸显都市风采。近年来,温州市在城市绿化上,更是不惜投资,强化市区环境整治,实施了街头绿地、道路、桥梁、公共建筑物等的灯光工程。对市区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实施了整治修饰工程,拆除了沿街外露防盗网,整饰了建筑物立面,规范了沿街广告的设置,对城市照明系统按照实际需要进行了规范管理和规划,市容市貌更加整洁靓丽。按照“保护旧城”的原则,对五马街、纱帽河、解放北路等特色街区实行严格保护和积极开发,深入挖掘并体现了城市文化。
环卫设施清除城市毒素。本世纪初,市区进一步加快环卫设施改建,提升档次。目前,温州市区拥有各类公厕1300多座。在公厕有偿服务日趋成熟之际,公厕软硬件也在全面提升,保洁力度不断加强,文明用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为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市区公厕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今年7月份开始,市区绣山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的3座公厕正式挂牌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公厕由专人专职管理,配备统一服装,公厕标明服务时间、卫生质量、作业规范及服务监督电话。
如今,全市垃圾中转站已建成投用197座,其中市区61座垃圾中转站已完成从第二代简易集装箱式设备向第三代全密闭压缩式设备的转变;垃圾处置实现了从填埋堆放到无害化处理的转变;市区公厕逐步形成一类、二类、三类等级公厕的合理布局,其中一类等级公厕不断增多。目前正在扩建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3座综合垃圾填埋场和1座日处理能力300吨的粪便处理厂。
这一切不仅仅体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升级,更体现现代城市全新的面貌。
城市公园遍地开花。“十五”期间,新建(扩建)了温州“十大公园”中的九山公园(一期)、翠微公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江心西园、温州乐园、汇昌河水上公园、世纪广场等为重点的十大公园绿化项目。
城市广场更是崭新亮相。“十五”期间建成以世纪、松台、海坦广场为重点的城市广场,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过去居民休闲无去处的局面,扩展了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城市公交渐成靓丽风景。本着“公交优先”的理念,温州近年来在推进公交改革、优化公交资源配置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公交线网不断增长,不断完善线路网点的设置,建成了以主城区鹿城为中心,紧密联结龙湾、瓯海两区及永嘉、瑞安等周边地区,将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对外交通区在空间地域上连接贯通,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四大功能更为健全、合理。
营运线路,从1978年10条线路139站178.7公里,到2008年6月增至91条线路千余个站点2137.3公里,布及鹿城、龙湾、瓯海三区,覆盖三城区24个街道、20个乡镇,几乎全部社区,甚至偏远的北林垟、五凤垟等山区。此外,通往永嘉县上塘、瓯北、桥头、桥下等镇有5条线路,通往瑞安市安阳、塘下等城镇的有1条线路。2007年营运总里程达13301.59万公里,是1978年338万公里的40倍。2007年客运总量26476.5万人次,是1978年3311万人次的8倍。
到目前,已实现温州市区公交全覆盖,公交盲点全部解决,而且为市民提供舒适、安全、快捷的服务,如今乘坐公交,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穷人才坐公交车”。
“看不见的工程”照样贴近民心
做老百姓看不到但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事。
近几年,温州城市建设拉开了大框架,广场、道路、老城、新区变化都很大,但地下管网建设明显跟不上:雨、污分流治污收集系统的主干管部分虽已基本形成,小区截污纳管工程却仍然滞后,下大雨淹大街,下小雨淹小街,甚至出现了暴雨过后有些社区雨水污水横溢的状况,给部分老百姓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温州市政府痛下决心,对污水治理工程展开专项调研,拟定实施意见并着手执行,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历史“心病”。
温州市政府还为“下水道”建设,一掷千金!政府财力不算雄厚的温州,要在“看不到的工程”——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上投入36.8亿元。把36亿多元投入到人们看不见的地下,建地下管网,这样的魄力和效率难能可贵。
从《温州市污水治理工程近中期实施意见》上显示,市政园林局已全面摸清了温州城市污水系统的“家底”,分区分片详细规划出2005年至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布局,仅“地下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就计划投入36.8亿元,再加上地面上的多个污水处理厂投入30亿元,5年总投入将接近67亿元。
全市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11座。市区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能力35万吨/日。已建成排污主次干管340公里,其中DN600毫米以上200公里;温州市建成区42平方公里内污水收集管网1036.2公里,其中雨污合流管线447公里;建成排污泵站54座,共计提升能力达100万吨以上。
“地下管网建设,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是看不到但感受得到的事情,政府必须将有限财力投入进去,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民资、外资来参与。”该市有关领导这样说道。温州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城市,城区原有的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要求,加大地下管网建设投入既是“补课”,又是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空间”。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让所有百姓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所带来的实惠,把温州建成一座和谐城市。
污水收集治理系统仅是市政园林部门正在实施的“看不见的地下工程”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他们在完善市政排水管网的同时,还在自来水、煤气等管网线布局上加大投资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地下设施足以适应未来温州“长大、长高、长得现代而和谐”的需求。
目前,市区已建成DN100以上的燃气管网150多公里,管道燃气用户达到5万多户,体现城市文明标志的管道燃气普及率有了较大提高。建成供水管道长度1160.78公里,总供水规模达97.2万立方米/日,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44%。
作为温州市民,几乎人人都能切实地感受到温州水质的提高,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的珊溪水库为700余万温州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保障。
揽怀民资外资合力共建
都说温州人很富,没错,那是藏富于民。但温州市政府却不富。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概念性资源货币化、政府性资源市场化、非产业性资源产业化。
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温州市市政园林局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以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为突破口,以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全面推行市场化为目标,借鉴国际先进的BOT和TOT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转向市政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走在温州市区,不时就会看到“城开天桥”、“三维桥”、 “康奈路”、 “法派路”……这些以企业命名的城市基础设施,就是温州市政府采取概念性资源货币化的筹资方式。而这些企业在帮助政府承担部分建设资金的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自身形象。
收取土地出让金,拍卖出租车经营权,如此等等,把政府性资源市场化,汇聚民间资金,引进外资,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00年起,温州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开始从填埋向焚烧过渡。温州市市政园林局采用BOT形式,引进民营资本,由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成该市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东庄垃圾焚烧发电厂,借鉴国外先进的焚烧工艺,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低热值、高水分和不分拣的特点,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气处理系统技术及设备,该设备填补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的空白,成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中的高新技术产品。
而后,临江和永强垃圾发电厂相继投入运营,目前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2100多吨,城市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开创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先例,成为全国首个100%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城市。
拓宽投资渠道,引入外资建设江心西园、温州乐园、加洲乐园等三个主题公园。总投资近3亿元的江心西园于2003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总投资1.6亿元的温州乐园于2005年1月正式建成开放。
为解决城市规划区域内多家燃气管道公司各自为政,管理分散的局面,适应燃气管道一城一网的发展趋势,市政园林局对市区城市管道茅竹岭以东部分,实行特许经营,统一将该区域的管道燃气经营权授予龙湾新奥燃气公司,签订温州市城市管道燃气项目特许经营协议;而茅竹岭以西部分则对现有的5家燃气企业进行整合,统一对外招商。
在市政园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又推出了中心片污水处理厂TOT招商项目和西片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等,不断在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翻开温州市“十五”规划文本看到,“十五”规划期间,温州建成区141平方公里内,道路面积1403万平方米;市区日供水能力98万吨,用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液化石油气用户56万户,用气普及率95%;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83条,市区拥有公共汽车1500多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03标台;建成区绿地面积3134公顷;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100多吨,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日污水处理能力22万吨,排水、排污管道180公里。
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城市市政园林设施建设所走过的足迹,通过对“地上的”和“地下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一解剖,会发现,依托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与合理的城市功能配置,温州逐渐形成让市民、投资商、旅游者流连忘返的美丽家园。
温州的确变大了,变美了。温州城市化进程就这样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并深刻影响着每位置身其中者的生活。日益靓丽的城市背后,这些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得益于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得益于温州市市政园林工作者的默默地辛勤付出。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温州大都市即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