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领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 千里走单骑
献血救生人
· 80后工人舞台广阔
· 踩着时代的
步点创业
· 十年育名校
· 工资协商,商量好就和谐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十年育名校
——访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康清

本报记者 张冬素
  华康清,1998年8月至今在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任校长、党总支书记。现为浙江省职业教育分会副会长、金华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他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

  每年六七月份,找华康清的人特别多:企业老总追着他要毕业生;家长想让孩子“挤”进学校读书。

  今年也不例外。浙江赫灵电气有限公司老总想要五六个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但今年的1300名毕业生除升学外都已“名花有主”,华康清只能说“对不起”。刚满足了本地学生的读书需求,又面临外省学生的读书“渴望”,江西、云南、陕西、新疆等许多地方都想把学生送到永康读中职,华康清只得再想办法。

  而10年前,刚接任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一职时,华康清也有两大苦恼:学生招不进来,毕业生分不出去。

  上世纪末,浙江的职业教育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低潮,2000年,在对浙江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入调研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在高中段教育中普职比要保持1比1的要求。这让华康清看到了发展职教的历史机遇,他开始了改革创新的探索。

  华康清分析后提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办学理念。根据“五金之都”永康的产业特点和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永康职技校大力开发《电动工具》、《防盗门生产工艺》、《电动车》等教材。

  看到学生在学这些“有用的”知识,永康的企业老总们把目光投向了永康职技校。尝到甜头后,面对中职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华康清的改革不断深入:

  1999年,针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生产脱节的现状,他把学校老师派到企业挂职学习,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

  2002年,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个性化需求,永康职技校开始试行订单式培养,一个个量身定制的企业冠名班相继出现;

  2004年,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实际,学校选择机电专业进行工学交替试点,实行半工半读,让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能马上“走上”企业生产线操作。

  课堂教学效率低是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有的学生听不懂,就干脆在课堂上睡觉。

  “老师上的课必须让学生听得懂、爱听。”华康清打破原有的教学大纲和现成的教科书。学生怕学古文,语文课就着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法律知识枯燥,每节课就以小案例开场。

  改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华康清又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改革学生评价体制。只要学生认真地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拿学分;一门课学不好、考不出,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课程取得学分来替代。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不仅能拿到毕业文凭,还可以评上三好学生。

  对华康清的职教理念,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一次研讨会上,华康清介绍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情况,一位教授拿过话筒说:“数学、英语考不及格,怎么能毕业呢?”

  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在多次实地调研后,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允许有不同的探索。华康清说:“允许探索就是对我改革的最大支持。”他用事实回答了争议: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企业争着要毕业生,家长们排着队送孩子进永康职技校读书。

  如今,永康职技校的毕业生每人至少有两种以上初级技术证书,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中级技能证书或高级技能证书。不少毕业生进企业几个月就当上班组长,一两年内就成为车间主任,工作几年后年薪高达10多万元。

  记者感言:

  依靠一个个“华康清”的锐意改革,浙江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学生愿意读,企业也乐意要他们。目前我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00003 十年育名校 本报记者 张冬素 2008-11-27 浙江日报000032008-11-2700019;浙江日报000032008-11-27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