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出生的我,刚好与改革开放同龄。因此,对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深有体会。而30年后再回头,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社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萌芽状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局的确定和各项搞活经济政策的落实,一些不甘于墨守陈规的人纷纷打起了小算盘:做小生意、拉伙成立建筑队等等。这部分人很快就在大多数怕了政策多变而持观望态度的人中脱颖而出,先富了起来。因此,“万元户”这个特定的称谓产生了。
在现在看来,“万元户”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如果谁今天还敢为自己家产万元而沾沾自喜,肯定会惹来人们的耻笑。可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个称谓却是能力、荣耀的象征,甚至是持有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扬眉吐气的资本。
记得8岁那年,一个本家堂伯参加村上组织的“万元户”评定。在财产估价和存款登记工作完成以后,堂伯的家产价值达到了9821元。显然离“万元户”还差179元。
堂伯一家一起动手,但搜遍了家中的角角落落,只找到了不到50元现金,离万元目标还差130多元。无奈之下,堂伯决定放弃参加评选。但10多岁的儿子为了在伙伴们面前显能哭闹着不依,堂婶更是为放弃“万元户”将会失去村上奖励的两袋化肥而唠叨个没完。眼看着再有三天就到了财产申报的最后期限,堂伯只好咬咬牙,把猪圈里两头半大的猪给杀了,凑足了110多元,然后又向亲戚借了20元。
可谁知道意外还是发生了,倒不是因为有20元钱是借的。问题出在那两头猪身上。在村上最后组织确认财产的时候,发现猪圈里的两头猪不见了。村会计拿着圆珠笔和笔记本大叫:“刘叔,刘叔!黄了,黄了!那两头猪我是按每头50元给你估了价的!”正要点燃鞭炮庆祝的堂伯一下子霜打了似的蔫了。
堂伯评“万元户”闹出笑话的事情在村上被传说了很长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很快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头脑的不断灵活,万元户慢慢不再新鲜,甚至十万、百万元户也开始在村上冒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万元户”已经完全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做为一个特定的称谓,“万元户”从兴起到淡出,中间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它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和在实际生活中带给人们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