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时光流逝,“80后”中的一部分留在大学校园,成了大学生辅导员。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他们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心路历程又是怎样?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能玩在一起的好朋友
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很多“80后”辅导员被大学生视为大哥哥大姐姐。打球、K歌、跳街舞……身份是老师,但共同的爱好与话题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向瑞勇在学生中人气颇旺。“他说相声、打篮球、跳舞样样都行。”说起这位多才多艺的辅导员,同学们的话特别多。
现在的大学生,包括“80后”辅导员自身,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缺少玩伴,辅导员需要扮演的一个角色,就是和同学们玩在一起、有话说的好朋友。
在迎新晚会上,向瑞勇和学生一起表演小品。平时他还指导同学们排练相声,周末舞会上,大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很多大学生都在写博客、日志,浙江工商大学的“80后”辅导员狄瑞波想到了一个新玩法——写班级日记。这本日记流传在同学们之间,学习、生活、情感,什么都可以写。同学们感到很新鲜,还配上了插图、贴画。
汶川大地震后,大家在班级日记上开出了《中国人,中国心》专题,精心搜集了很多报道、图片,配上同学们写下的话,非常感人。狄瑞波说,他时不时会翻看一下,“看着同学们在成长,挺开心。”
可以信赖的师长
关注学生动态,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
去年夏天,黄雄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位大学生辅导员,没想到一位甘肃籍的新生小杨马上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原来,从西北来到江南,小杨觉得生活上不适应,身边也没有朋友,想家了。当晚12时,他开始收拾行李。得知消息,黄雄马上安排同学照顾好小杨,一边向学院报告,并与同事商量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黄雄一夜没睡,第二天早上5时刚过,就找小杨谈心。谈了一个多小时,小杨暂时稳定了情绪,可过了一周他又想开溜。这次黄雄长了个心眼,和小杨一起打电话回家,整个晚上陪着他说话。经过几次反复,小杨终于度过了不适应期。
辅导员工作非常琐碎,黄雄认为,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必须用心与他们交流。大学生小李平时不爱说话,细心的黄雄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交流。原来,小李的父母感情不和,他因此非常压抑。
一天深夜,小李给黄雄打来电话,打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位老师的电话号码。黄雄知道他肯定碰到了烦心事,于是费了很大周折联系上那位老师。凌晨3时多,那位接受完小李咨询的心理老师终于给了黄雄反馈信息。天亮后,黄雄通过QQ与班上同学取得联系,关照大家在网上、生活中多与小李交流,为他提供帮助。
在一次次的谈话和开导中,小李慢慢地走出了心理危机。他说:“黄老师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大哥,所以我会告诉他自己的秘密。”
他们同样需要关注
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们收获了成就感。然而身为“80后”的他们,自身也面临着问题,需要人们关注。
辅导员的工作很杂,涉及学生的课余生活、学习就业、党团建设、社团文化、贫困生资助、学生活动开展等等。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失了,便出现倦怠、迷茫、困惑。
“事务性的工作远远超过自己想做的事。”某高校一位“80后”辅导员说,他现在负责近200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会工作,不但要确保他们安全健康成长,还要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帮助,感觉压力很大。
最近,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出了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工作坊,以小团体的形式,开展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在工作坊中,学员们通过讨论、演讲、游戏等方式一起探讨职业生涯中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盲点,舒缓工作压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陈刚教授是这个工作坊的组织者,他希望运用系统干预的方法,解决参与者成长性、发展性问题,提升职业满意度和稳定性,获得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BBS情报员:程娅 陈国利 金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