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永不后悔的抉择
· 逼出来的“第三委”
· 五保老人养老
赶上了好时代
· “我见证了千里海塘的诞生”
· 做大地忠实的儿子
· “政府超市”的先行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不后悔的抉择
——访“金融卫士”刘玲英

本报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练 彦
  刘玲英,女,1963年生,现任丽水市农行工会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12月22日,她孤身一人与歹徒英勇搏斗,身负重伤,用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她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是中共十五大代表。

  被问及当初的选择,“金融卫士”刘玲英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后悔,我绝不后悔。”她的眼里泛着坚毅的光芒。这个永不后悔的抉择,让刘玲英用柔弱之躯在国家财产前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书写了一首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

  1993年12月22日中午11时,一名歹徒手持尖刀闯入刘玲英所在的信用社,逼她交出金库保险箱钥匙。刘玲英坚决不答应,歹徒就气急败坏地对着她用匕首狂刺……身中31刀,颈动脉分支被割开,右眼珠被剜,刘玲英还是死死护着保险箱钥匙。

  面前的刘玲英看上去很平凡。1.55米的身高,45公斤的体重,显得有些瘦弱。令人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面对身高力大、凶狠残忍的歹徒,竟毫无畏惧,奋勇搏斗,誓死保护着国家财产。

  “那一刻,没有时间选择,我的本能反应就是和歹徒搏斗。”刘玲英说,她工作在“一个人的信用社”里,保护国家财产的责任在她一个人肩上。她唯一的信念就是“人在金库在”。

  “刘玲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和刘玲英共事十多年的李伟平说,“当我们看到血肉模糊、奄奄一息的刘玲英紧紧攥着保险箱钥匙的那一刻,我发现,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人其实很多……他们的精神光照日月,掀开了我们心中被掩盖的东西。”

  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刘玲英的热潮。刘玲英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刘玲英团支部”、“刘玲英团模范岗位”……直到现在,一些单位仍然保留着以刘玲英名字命名的称号。刘玲英“敬业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激励着年轻人成长。

  记者问刘玲英:“时代变迁、社会在进步,现在,我们都讲人性化管理。遇到歹徒,讲究的是以智取胜,不要付出无谓的牺牲。如果你再碰到同样的情况,是否还会那样做?”

  “如果危险再来一次,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刘玲英毫不犹豫地说,“敢于同犯罪行为英勇斗争,是捍卫法律的尊严,弘扬社会正气。”

  “刘玲英精神永不过时,现在,她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银行里,每位同事都享受过刘玲英细致贴心的服务。”与刘玲英在一个银行工作的财务科的柳笑伟说。同事们说,虽然刘玲英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可她在别人的贫困面前最舍得“投入”,谁家有困难,她就热心捐款,哪怕袋子里只有几十元钱,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会将钱掏得一分不剩;她虽然浑身都是伤痛,但家里却有几十本献血证……

  如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这位昔日女英雄仍然在用她那颗平凡的心默默地奉献。刘玲英说:“我从平凡中来,要到平凡中去,做平凡事。”她用实际行动在群众的心中深深刻下了“敬业奉献,无私无畏”的“牌匾”。

  记者感言:

  有平常心,做平常事,敬业奉献,无私无畏,这就是女英雄刘玲英的英雄本色。时代需要更多这样有平常心的英雄,需要更多向英雄学习的党员和群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00003 永不后悔的抉择 本报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练 彦 2008-11-25 浙江日报000032008-11-2500014;浙江日报000032008-11-25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