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慧 通讯员 雷蕾 练彦)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吃香。不久前,淳安县农业局与云和8位懂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民签下聘用协议,请他们当食用菌技术辅导员。当地政府不仅支付每月3000元工资,年底还设有评优奖励资金,每个月补助一趟云和至淳安的往返车费。
去年以来,已经有40多名“云和师傅”在杭嘉湖地区各城市领着政府颁发的薪金“上岗”,向当地农民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2006年9月,云和菇农周仁山和郑云益发明了“废弃桑枝条培育代料黑木耳”技术,并在全省农业部门召开的现场会上进行了演示推广。专家认为,杭嘉湖平原有100多万亩桑田,每年产生4亿多公斤废弃桑枝条。过去桑农把桑枝条剪下后多半丢弃在田地或直接焚烧,产生二次污染。现在晒干后经粉碎加工,成为食用菌栽培原料,按1500公斤桑枝条折算1立方米木材计算,相当于节省了30万立方米木材,不仅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还拉长了蚕桑种养业的产业链。
新技术让杭嘉湖地区不少政府部门看到了废弃桑枝条生产食用菌这一产业的前景,纷纷向“云和师傅”发出邀请,或请他们给当地桑农当技术指导,或共同建立桑枝条代料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年初,云和黄源乡的李杨平与建德市大同镇政府签下协议,帮助该镇发展50万袋桑枝条代料黑木耳,镇政府承诺支付他每袋0.2元的技术费。
政府出资请“云和师傅”当技术辅导,既让废弃桑枝条重复利用,又为桑农开辟了增收新渠道,还培育出新型产业,让“春夏养桑蚕,秋冬育菇耳”成为可能。淳安县农业局科教站站长徐文荣告诉记者,在“云和师傅”刘裕元指导下,淳安县威坪镇桑农王新汉利用30多亩桑园剪下的桑枝条发展了1万多袋黑木耳,收入有3万元,相当于桑园效益翻了一番。
“做‘政府雇员’,肩上的责任不轻。”云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项林如说,每个被聘的“云和师傅”要保证责任技术服务区内农户菌棒成品率达到85%以上,如果因技术指导不到位失败的,对方要酌情扣减工资,取消年底评优。
据悉,今年以来,“云和师傅”已经在德清、桐乡、建德等县(市)建起20多个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桑农栽培黑木耳,规模达1000多万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