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德国前,俞斌对教师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可让他感觉吃惊的是,德国学生在设计电路时碰到传感器受阻等问题,老师并不会马上过来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索、动手解决问题。
作为长兴职教中心的电子电工教师,俞斌开始反思传统教学方法“满堂灌”的偏差。
事实上,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一些传统的工业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就业前景愈来愈被机器所吞噬。而在其他一些工作领域,如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方面, 却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未来的产业工人,需要积极主动地拓宽知识面。
对于未来产业工人的走向,俞斌的理解是,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所替代,而需要独立完成的设计、策划、协调等工作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切,都要求未来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就该让学生时时处于中心地位,“在课堂上流汗的,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教师更多该扮演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
引入“项目教学法”,就是长兴对德国双元制的一个借鉴。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整个工件的制作,养成独立思考、个性化操作的习惯。
对于这种教学法,20岁的闵琪显得十分适应。在这个爱看武侠和玄幻小说、喜欢“海阔天空”地想问题的男孩看来,完全由自己来完成手机壳等工件的数控设计和加工,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件事。
例如,加工一个模拟鸟巢的顶面,复杂的模具需要利用数控技术来实现,几百行程序不能有一处出错。闵琪需要独立完成整套操作,实在没辙了才由教师进行辅导。
虽然能够完成操作任务,闵琪却经常“与老师发生争吵”。加工手机盖,孔和手机轮廓哪个先做?刀具参数怎么设置才能实现最优?用于挖孔的螺旋式下刀铣孔法,可不可以用于做模具的外缘?
“只要觉得自己的方案可行,就要和老师争一争。”闵琪“跟书本对着干”的做法,看似不够循规蹈矩,却往往得到教师的认同。
好几次,他的指导老师李忠宝仔细测算过,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闵琪用自己的编程思路实现的加工手段,比传统方法可以省出10多分钟甚至半小时的时间。
“我们几乎不跟学生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之类的话,”李忠宝说,只要学生能在规定时间里把工件做完,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行。而那些喜欢“想问题”、经常挑战书本和经典的学生,反而能获得教师的激赏。
在长兴教育局局长刘秋平看来,转型升级需要的,正是“未来蓝领工人”在熟练基础上的这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