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横空出世惊华夏
· 名家眼中的
温州模式
· 民营企业制度建设的温州实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名家眼中的
温州模式

  名家眼中的

  温州模式

  1985年,“温州模式”这一名词首次在《解放日报》出现后,无数的目光聚焦温州。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新聆听名家眼中的温州模式;重新审视这个凝聚着民间智慧和力量的独特创造。

  费孝通(著名经济学家):

  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倒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董辅礽(著名经济学家):

  “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实践对促使人们转变观念,否定计划经济,接受和赞同发展市场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人们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焕发出来,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温州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是有竞争力的。温州让我得出结论: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具有很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群,只要我们采取措施,支持它们的发展并积极加以引导,很快就会在全国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增长极”。他们的投资和扩张活动所创造的需求,将拉动自身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从而形成供给与需求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局面。这样,国民经济这盘棋就能全局皆活,这正是我们要努力争取达到的。

  对于温州的民营企业,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它们进行产业升级,努力做强做大,而不是把本土的中小企业挤走,换成外国的大的企业。政府应该努力给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以创新的压力、动力和能力。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外汇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现象仍然广泛地存在,这扼杀了很多企业创新的动力;政府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活跃资本市场,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有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袁恩桢(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

  “温州模式”的内涵是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而促使农村致富。

  

  史晋川(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温州模式”是通过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利用了体制外进行改革的先发优势,率先迅速地推动了私营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由此造成了一种区域性的经济体制。

  

  张仁寿(原杭州商学院副院长):

  温州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虽然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但决不像外界所说的“温州经济衰落”、“温州模式正日暮途穷”那样悲观。“温州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模式,它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各地的新经验层出不穷,温州也提出了要学全国的口号。这表明温州已经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还较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投资软环境差等,从而增加了进一步改革的新动力和压力。何况,温州老百姓这么务实、敢于创新,拥有丰富而较为特殊的人力资本,又有大量的货币资本积累;温州的各级地方政府也在转变认识观念,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力图在温州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的发展抱有信心?

  

  陆立军(原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现阶段“温州模式”的本质,表现在所有制上,以家庭经营为农村致富的起点形式;在经济运行模式上,以初步的市场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以系列小商品为主导,带动整个区域的商品经济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5 名家眼中的
温州模式
2008-11-18 浙江日报000152008-11-1800036;浙江日报000152008-11-1800027;浙江日报000152008-11-1800035;浙江日报000152008-11-18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