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1月13日讯 (记者 袁艳 实习生 吴姗) 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家庭餐桌上发生了大变化。今天上午,杭州小营街道金钱巷社区举办“咱这30年,一样的餐桌,不一样的菜肴”活动,不少老居民跃跃欲试,纷纷开“锅”烧起了“老菜”。
“这菜叫‘油豆腐烧肉’,过去买不起肉,只好把油豆腐烧在肉里面充数。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两次,肉也是挑最便宜的猪头边上的肉,而且要烧得咸,这样可以省着吃。现在,我们烧菜都是买最好的五花肉。”56岁的徐跟娣边介绍自己的“作品”,边感叹“生活不同了”。她说:“那时候,家里小孩子多,每个小孩子能分到一块油豆腐、一块肉就很开心了。”
说到开荤,75岁的王生官说起了“元宝鱼”。“过去,一般人家平时吃不起鱼,到年三十,就破费买条包头鱼,红烧后摆成元宝的形状,一直等到过完年才吃,寓意‘年年有余’。” 王大妈笑着说,现在,想吃鱼不用熬到过年,活蹦乱跳的鱼、虾、蟹随买随吃。
“改革开放前,日子过得不富裕,连豆腐渣都变着法子吃,加点咸菜和葱丝,锅里一翻,一道‘咸菜白雪’就出来了。”60岁的朱金凤说,“不过,今天重新尝尝这些老菜,感受不一样了。”
72岁的卢伟海大爷插话说,现在讲究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绿色。以前,“油水多”被视为好菜的标准,现在讲究清淡,尽量少吃肥油的东西,烧菜的油也改用植物油了。
在活动现场,年轻居民看到如今并不多见的“老菜”都十分好奇,纷纷和做菜的大爷、大妈们讨论起这30年的生活变化。记者发现,好几位社区居民不约而同地做了“素鸡”、“素烧鹅”。居民顾妙莲大姐解释说,过去可不是想吃荤菜就能吃的,所以老百姓发挥聪明才智,把豆腐皮做成了“鹅”、“鸡”的模样。
金钱巷社区主任戴芙蓉介绍,社区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大家“忆苦思甜”,特别是让年轻人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