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在迷恋火车中享受人生快乐
· 一起去看火车跑
· 火车见证历史
· 人生如一趟列车
· “火车迷”众生相
· 从田野走来的“石雕大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田野走来的“石雕大师”
■金宗炳 吴鹏飞 文/摄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坐落在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高达119米的三教塔,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眼球。而更吸引游客眼球的还是三教塔主塔——华夏文化主塔内的汉白玉龙柱和数万条浮雕龙。其实,三教塔内的数万条浮雕龙,只是潘禹祥在横店影视城创作的经典石雕文化杰作的一个缩影。

  潘禹祥今年57岁,浙江温岭人,是个能让石头说话的“石雕大师”。他干石雕事业非常执著,尽管这一行业辛苦,却从不肯放弃。还让中国美院毕业的儿子潘建波也跟着他经营石雕,成为“石雕世家”。

  1992年,潘禹祥和妻子陈霞芬移师浙江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在红军长征博览城、华夏文化园、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秦皇宫、鸦片战争电影基地、大智寺、香港街、文化村、度假村等景点,创作了红军长征路上著名战役的战斗场面、全国最大的一年四季的花名农事浮雕、微缩的民族塔林、石雕一百零八将、五百罗汉雕像、八仙过海浮雕等石雕艺术作品,令国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2000年6月,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景点准备安放《水浒》一百零八将雕像,这重任落到“石雕大师”潘禹祥的肩头。梁山好汉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怒一喜,老百姓的心里十分清楚。虽说有木雕小模型,但模型毕竟是模型,在实际的雕刻中,还有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时间只给潘禹祥两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潘禹祥与妻子陈霞芬一分析,还是决定接下这一传世力作的创作重任。于是,他率领精兵强将,兵分两路,一路杀回“石雕之乡”的温岭老家,组织公司里那些功力不凡的石雕巧匠,采购当地的青石材料,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之中;另一路直奔北京房山采购汉白玉石料,就地进行精心雕琢。潘禹祥还邀请中国美术学院的高照、何孙谟两位老教授现场指点。两位老教授冒着高温,到温岭和北京两地一个一个进行指导。拿潘禹祥的话来说,石雕要精益求精,既然是传世作品,就不能留下遗憾给后人。

  横店集团规划在农民影视城的龙山风景区雕塑五百尊罗汉像,打造“中华罗汉第一山”。此重任自然又落到了在横店影视城闯荡了十几年、留下众多文化杰作的潘禹祥、陈霞芬夫妻身上。他俩率领温岭老家的石雕能工巧匠,移师影视城的龙山悬崖峭壁上。经过4个多月的精雕细琢,一尊尊活灵活现的罗汉像屹立在龙山的悬崖峭壁上。不少游客在欣赏了五百罗汉后,啧啧称奇:“有了这些罗汉,龙山景区的文化档次提高了,悬崖峭壁也一下子有活气了。”

  2003年,横店影视城建造华夏文化园。横店华夏文化园是以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成果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观光景区,景区总占地500多亩。在这样一个大型公园里,潘禹祥承接了很多项目,不但创作了秦铜马车、古文物石雕,还创作了塔林景点中的雷峰塔、六和塔等36座微缩名塔。塔林选取了全国各地最有代表性的118座名塔,按不同的比例,用石雕的方式,将名塔集中展现在园中,座座精雕细刻,工艺精湛。潘禹祥自己就雕刻了近三分之一的名塔。更值得骄傲的是,华夏文化园门面的大型一年四季花名农事浮雕,也是潘禹祥雕刻的。

  三教塔的龙雕,可以说是潘禹祥石雕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的作品。三教塔由高119米的华夏文化主塔与象征儒教、佛教、道教三座高66米的副塔组成,三副塔鼎立,主塔矗立中央,壮观无比,是华夏文化园的核心景观,也是横店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4月,潘禹祥承担了主塔内的数万条龙的雕刻重任。主塔有12层,中间的6层为历代皇帝的雕像,从三皇五帝到清朝末代皇帝,共有108个汉白玉皇帝雕像;每层还有18根高达5米、直径为1.1米的汉白玉龙柱,每根龙柱雕刻两条龙;每层的18个皇帝雕像的周围,全是青石小龙浮雕,真乃壮观无比。

  十七年来,潘禹祥与妻子陈霞芬在横店影视城留下了无数文化杰作,但潘禹祥这位从田野里走来的“石雕大师”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仍在艺术与生活的漫漫长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从田野走来的“石雕大师” ■金宗炳 吴鹏飞 文/摄 2008-11-7 48256F32002924A6482574E4001360DA[A5-金炳宗≈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