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省委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
3年来,文化春潮涌动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持续推进,硕果累累。
李学生、刘霆、毛陈冰、孟祥斌……一个个名字记录着文明素质工程行进的足迹,让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得到空前彰显。我省通过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深入总结、宣传“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10月24日,由浙江生产的中国首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在全国公映,3天的票房就超过了1000万元。自2005年以来,文化精品工程共扶持了3批共57个重点项目,涌现了电视剧《大工匠》、《十万人家》、昆剧《公孙子都》、杂技剧《美猴王》、诗集《行吟长征路》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文艺创作生产的全面繁荣。
我省首次大规模地系统梳理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内涵、重点研究浙江当代发展的重大社科工程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目前,我省已相继完成“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系列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研究丛书、“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浙江文化名人”等项目,“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系列研究也已启动。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国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5258处,其中我省以39093处高居榜首。良渚遗址中心区域发现了面积达290余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这是我国同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目前,我省国家级文保单位总数已达132处,继续稳居全国第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11项。
随着《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实现增加值595.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8.8%。
文化阵地工程的实施使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截至去年,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6.7%、87.8%,70%左右的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拥有电影放映队近2000支,活跃着近500家民营剧团、24600余支业余文体队伍,集聚了51万余名业余文体骨干,浙江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传播工程的实施,则使传播主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省乡镇(除海岛个别乡镇外)和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7%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6%。
随着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我省文化优秀人才不断涌现。2005年起,我省两年内选拔了116名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到今年上半年,有11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名列各省(市、区)前茅。近年来,省级宣传文化单位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办培训班、研修班等举措,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