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可敬可亲的老社长
· 唐古拉
的弯弯山路
· 一生铭感忆故人
· 秋天的花色
· 瑞金的感悟
· 苕·溪·桥·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生铭感忆故人
■傅通先
  浙江日报第一任社长陈冰同志逝世后,我反复看了他2005年1月召我谈话的录像,他的音容笑貌活现在眼前,许多往事一一浮现在脑海里。

  1965年一进报社,我就知道了陈冰同志是浙江三大著名铁嘴之首。那时,媒体甚少,信息闭塞,听报告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每当陈冰同志作报告,总是听者如云。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内容生动,口齿清楚,语言风趣,整个会场有如强力磁场,没有任何人提早离席。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有这种人生体验。

  陈冰同志知识丰盈,兴趣广泛。由于长期主管宣传文化工作,许多书画大家都有赠品给他。黄宾虹的山水、齐白石的草虫、潘天寿的荷花、陆俨少的彩墨、沙孟海的书法,大都有上款。他在客厅里轮流展挂,几次打电话叫我去看。有次我对清代状元、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幅大字横批心存疑惑,他自信地笑道:“我东西不多,但都是真品。请专家看过,没有问题。”2005年1月,他打电话到我家里,要我去他住院的病房一趟。原来,有家拍卖公司的宣传画册上有幅潘天寿的《墨荷》,标拍价45万元至80万元,上有“陈冰同志正”的上款。他有点生气:“这不是我拿出去的。潘天寿是我的朋友,我能把他送的画拿出去拍卖吗?”当他看到画风和题款都像潘天寿的风格时,又怀疑是“文革”时抄家失散之物,便要我与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联系,请正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鉴审。我当即与潘公凯联系上了,他听了我的描述之后断言:“百分之九十是赝品。现在有专门的造假作坊,流水制造我父亲的假画。”我又用快件把此画的照片寄给他,他很快答复:“假的!”陈冰同志说:“不能让人借我的名义坑人。”就叫我写了篇短文《这不是我拿出去的画作》,给他审阅之后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在《钱江晚报》一版发表,拍卖公司因此不得不撤下了这件拍品。陈冰同志爱画不论画名。曾跟随他工作过的浙江日报原副总编辑、省委办公厅原主任董佑勤临摹古人山水画几可乱真,陈冰同志要去一张,裱挂在客厅飨己示人。我的画仅有业余水平,他指名要我画的兰花。我遵命奉呈之后,他叫人带来字条:“小傅,大作收到,很好,不是客话,是真的好。”

  陈冰同志爱听京剧,并为之作出突出贡献。2004年,我与女婿去陈冰同志家中,他十分高兴地领我们到二楼书房,让我们看他收藏的京剧磁带,从四大名旦到张君秋、杜近芳、周信芳,应有尽有。他说:“个人收藏京剧音像带这样齐全,不敢说全国没有第二人,但肯定为数不多。”里面的全套京剧音配像,是他在李瑞环同志支持下创造性地主持搞成的,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浓彩的一笔。

  陈冰同志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认为里面有很多历史知识和掌故。他刚离休居杭时,内地尚未出版金庸全集,幸好报社藏有一部香港版本。陈冰同志通过我借去三次,每次说好借期都按时归还,而且用纸包好封面,未留任何折痕和污损。

  陈冰同志对我个人的教诲永难忘怀。有次我受命报道一项活动,深夜送稿去给他审阅。他先是批评:“上午开的会,怎么拖到现在才来审稿?”然后教导:“记者作风要雷厉风行,写稿要倚马可待。”后来我因一事感到委屈,去向陈冰同志诉说。他耐心听取陈述,然后推心置腹,循循善诱,让我茅塞顿开。一位担任过浙江省委常委、天津市委副书记与政协主席的领导人,能如此体恤后辈,让我铭感至今。现在,断肠挥泪成永别,重泉一念一伤神,真是遗言在耳,泪咽无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一生铭感忆故人 2008-10-31 48256F32002924A6482574EB002BA9E6[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