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台州资讯
3  4  
PDF 版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十个亮点透视民生安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
——台州市椒江区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纪实
□本报记者 俞益成 通讯员 朱瑛瑛
  问渠哪得清如许

  ——台州市椒江区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纪实

  □本报记者 俞益成

  通讯员 朱瑛瑛

  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台州广电总台的一位记者和往常一样步行上班,当他来到椒江凤凰桥时,发现有一群人在河里钓鱼。这里有鱼吗?他上前看个究竟。当他看到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鲫鱼、鲤鱼被钓上岸来时,大喜过望。他快速赶到电视台,提来摄像机拍下了这条新闻。当晚新闻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椒江水环境的改善,让市民们喜出望外。

  这条海门河原先也是水清鱼虾肥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海门河的水变黑发臭,特别是夏天,河水臭气冲天,沿河居民苦不堪言,要求整治海门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开展水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去年初,椒江区委、区政府启动了这项 “民心工程”。此项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投入巨大。椒江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政府和市民联动开展水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还河以生态,还水以清净。

  椒江地处沿海,水网纵横交错。全区河道总长达580公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椒江的水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椒江区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那么,椒江是怎样整治和保护水环境的呢?

  且让我们驾船去椒江的大小河道,亲眼看看这里的河道是怎么变成一道道风景线的,河水是怎么变得“清如许”的。

  歼灭战:结束“水葫芦当道”的历史

  椒江区真正意义上的水环境整治是2007年初开始的,以3月5日至20日的集中清理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为突破口,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面垃圾”歼灭战。

  歼灭战开战前,区委书记王建平、区长陈祥荣的战前动员很鼓舞士气:“经费安排可以倾斜,清除工作必须彻底。”刚上任的分管副区长许良友,把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清理作为抓水利工作的第一仗,下令:“全力以赴,务求首战必胜。”各街道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街道主任担任组长,还分别专门召开由村两委参加的会议,不仅布置工作,还要求广大村民广泛参与,积极支持清除行动。前所街道的沿河村民说:“过去我们把水葫芦当作养猪饲料,任其危害河道,这个教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现在,我们要一举清除水葫芦,还河道畅通,还河水清洁。”清除水葫芦的工作普遍得到广大村民的响应和支持。在清除过程中,区河道整治办不定时检查清除质量,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整改。4月9日,区政府专门在椒北召开清除工作现场会,对各街道的清除工作进行了评比对照,找出差距,要求再次落实整改措施。4月11日,区政府办公室对各街道又开展一次全面的督查。经过反复检查和全面督查,有力地促进了清除工作的落实,集中清除河道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工作取得了圆满的胜利,全区各街道共清理水葫芦面积450万平方米,清理河岸垃圾600多吨,投放劳动力2.2万工,投入经费100余万元,其中椒北的前所、章安两街道河道基本上达到了零水葫芦纪录,是历年来最彻底的一次。

  与此同时,主城区的河道分别采取干河清淤、机械吸淤及人工挖淤等办法,全面进行河道疏浚。如海门河解放路至中山广场的干水作业清淤工程,疏浚长度1.2公里,疏浚土方量达1.3万余立方米,工程造价达105余万元。该工程于2007年9月15日开工,11月底结束。

  水面垃圾及水底污垢的清理,为迎接水环境的美好明天作好了准备。

  持久战:进入全天保洁的轨道

  2007年的6月底,椒江区所有大小河道实施全天候保洁,这是椒江区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里程碑。

  在彻底清除水葫芦的基础上,区政府于4月27日在葭芷泾文化长廊举办“椒江区河道保洁大行动”启动仪式,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这足以说明椒江区对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区长陈祥荣当场向各街道赠发了第一批26艘河道保洁船,拉开了全区河道日常保洁的序幕。

  与此同时,各街道都按照要求,相应地建立了河道保洁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订河道保洁的相关制度及考核细则,明确奖补政策。区政府为确保河道保洁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重视程度不仅仅体现在会议要求上,更是从措施上充分体现。陈祥荣在现场督查时对保洁员说:“河道保洁不是一项简单的、省力的工作,但只要思想、精力、经费到位,没有做不好的。”他还多次表示:“经费不足,再增加,尽量使街道少亏或不亏空。机动保洁船不够也可以再增添,只要保洁需要,缺什么,区政府就补什么……”副区长许良友则多次督查河道保洁工作,从机制的落实到工作实效,对“水环境整治特刊”中提到的问题批示整改意见,询查落实效果。因此,就有了:

  ——清除水葫芦财政以奖代补经费,从往年的30万元增加到50万元;

  ——河道日常保洁的以奖代补政策,区级河道从初步方案的1500元/公里提高到3000元/公里;乡村河道从初步方案的500元/公里提高到1000元/公里的基本标准;

  ——根据街道的要求,机动保洁船增加了6艘,小型保洁船每街道3~5艘。全区共下发河道专用保洁船只48艘;

  ——每年的8月成为椒江区河道保洁宣传月,通过给全区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在区级以上河道53个保洁河段分别设置“河道保洁牌”、一辆宣传车当月每天穿梭宣传和在重点街道集市设摊宣传等,唤起全区人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全年用于河道保洁的经费核算不受年初核定的限制,随缺随补。

  这些举措和做法是很振奋人心的。从中看到,椒江区对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有多大!5月30日,区政府将河道长效保洁作为2007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下发实施方案。至6月15日,全区乡镇以上河道全面实施日常保洁。各街道都成立了保洁机构,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组建保洁队伍,基本上都达到“定河段、定人员、定经费、定标准、定职责”的五定要求,全区共落实专职河道保洁员150多人,河道保洁工作全面进入全日制保洁轨道。

  河道保洁工作与陆地的环卫工作一样,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但它与较长时间形成制度的环卫工作不一样,河道保洁是新时期专门针对目前水环境恶化现状开展的一项新工作,一些人习惯将河道当作垃圾集污物所,随手乱扔乱倒的陋习较为普遍。保洁工作稍一放松,“效果”就会马上失灵。因此,按照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各街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督查制度,还建立了保洁督查台账,以备对保洁员的年终考核。区河道整治办则在每周河道巡查的基础上,利用河道执法艇进行河道巡查,并组织各街道相关人员共同参加联合督查;每月底,综合当月情况,以 “水环境整治特刊”的形式,通报河道巡查情况。

  运动战:实施生态调水大工程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区河道的水环境保护难度更大,不仅污染源多,而且缺少活水替换。

  于是,椒江区对城区河道在清淤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截污。

  ——截断农业面源污染。扩建三甲甲北的奶牛养殖园区,增建污水生化处理池,将主城区葭沚、白云、海门3个街道及开发区18户、355头奶牛养殖户迁至三甲园区。对城区的6家养猪场的排泄物,3家通过建沼气池处理,3家通过微生物处理。对禁养区内的62户养猪户,搬迁或关停29家。同时在三甲九塘租用89亩土地,投资900万元,新建一个能容纳6000头猪的养猪场,实行统一建造、统一管理、统一出租。

  ——堵截工业废水污染。对128家整治企业,停产搬迁43家,吊销执照9家,其余的全部按规定建设环保处理设施,确保废水处理达标。

  ——截住城市生活污染。污水处理一级管网葭沚物流园至医化园1.7公里已完成,葭沚区块污水管网疏通、连接也已完成。三级管网24个小区、41家单位接入已完成,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地基真空预压工程已经完成。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污水处理合格率均为85%以上。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大修工程已完成,日处理量达10吨。葭沚、洪家、三甲、下陈、前所、章安6座垃圾中转站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已组建,垃圾收集点建设全面展开,已有229个行政村的垃圾收集点通过考核验收,城乡垃圾处理基本实现一体化。

  截污之后的第三步就是生态调水。台州市水环境整治椒江区域内的生态补水工程项目有:拆除海门河葭芷大转盘边原1#橡胶坝,新建海门河西端与永宁河交界处5#橡胶坝,在永宁河与东官河交界处新建0#船形挡水坝,实施调水时分别在三丈六河上游黄岩交界处和东官河太阳城分支处堵筑临时挡水坝。这些工程投资大,时间紧,椒江区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全部完工,并按时交付使用。去年12月底,台州城区核心区内河道首次实现生态补水。当清澈的长潭水涌入城区内河时,市民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自发地敲起锣鼓,跳起排舞,欢庆这一亲民工程。到目前,市区核心区内河已进行了6次生态补水,河水质量明显改善,绝迹多年的鱼虾,终于又出现在城区的内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脍炙人口的名句,用来比喻今日椒江城区内河整治后的水环境,是最恰当不过了。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刻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真是令人感到清新明快。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台州资讯 00019 问渠哪得清如许 □本报记者 俞益成 通讯员 朱瑛瑛 2008-10-29 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09;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10;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20;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