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台州资讯
3  4  
PDF 版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十个亮点透视民生安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椒江食品药品监管有力
十个亮点透视民生安全
  椒江食品药品监管有力

  十个亮点透视民生安全

  □俞益成 林健

  家住椒江枫南小区的潘大伯从市区一家药店买了20盒降血压用的片剂,回家后发现药片铝塑板序列号上被打了个孔,怀疑该药品有问题。随后他来到椒江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请求帮助辨别真伪。经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初步认定,这是一种假冒的片剂药品,潘大伯当即获得340元购药款的退付。像潘大伯这样获得假劣药品先行退付的市民,已有十多个。市民对此交口称赞。

  食品药品都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看起来只是事关人们日常生活的小事,而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椒江分局,却把这些民生小事当作他们的头等大事,倾全力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食品药品的安全。他们从源头抓起,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办法,在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上抓出了十个亮点。

  亮点一:定期测评食品,及时发布信息

  每到周五晚上,越来越多的椒江市民早早地把电视频道调到台州电视台三套上,静候一周食品检测评价信息的发布。什么菜是有问题的,哪种食品是安全的,市民们全神贯注,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记得清楚。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发布的检测信息,已经成为椒江市民的导购、导食平台,不少市民还按照电视上教的方法采购食品。

  椒江是全省县级城市中最先实施食品定期检测评价及信息发布的城市。从2007年开始,该项工作被列为椒江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民对此的关注度不断升温。现在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项工作于2007年6月启动。目前他们对全区范围内14个农贸市场,4个大型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中群众常用的食品,包括蔬菜33个品种,水果17个品种,水产品19个品种和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粮油食品实行定期检测,检测评价结果定期通过台州电视台三套、台州商报·今日椒江、椒江区食品安全信息网同步对公众发布。其中水果、蔬菜检测评价结果每周公布一次、水产品检测评价结果半月公布一次、粮油产品每月公布一次。2008年5月,又将餐具消毒情况纳入检测评价范围,确定椒江辖区的台州一鼎大酒店、凤凰山庄等10家大型餐饮企业的餐具消毒情况实施定期检测,检测评价结果每月公布一次。至目前,共抽检食品(餐具)4396批次,发现不合格食品共128批次,总体合格率97.1%。发布果蔬检测评价信息60期,水产品检测评价信息30期,粮油产品检测评价信息15期;发布餐具消毒检测评价信息3期,共抽检餐具162批次,发现不合格18批次,合格率88.9%。对定期检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布食品消费警示信息,引导消费。区政府还出台了“不合格食品后续查处暂行办法”,及时查处市场上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

  亮点二:回收家庭过期药品

  市民家中的过期药品,失效变质,危害极大,但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被不法分子回收、制作假冒药品有机可乘。2006年9月,椒江在全省设置首家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台州医药有限公司康缘药品超市),省领导对此作出在全省逐步推广的重要批示。2007年10月,全省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现场会在椒江召开。目前,椒江已在全区设置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60家,共回收家庭过期药品约2万盒(瓶),涉及1200多个品种,货值约12万元。椒江区还专门出台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管理制度》,对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实行统一授牌,对家庭过期药品回收严格实行专人负责、专账登记、专箱存放的“三专”管理,对回收的家庭过期药品实行统一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今年6月,他们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的问卷调查,群众对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好评率达95%,对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持支持态度的占97%,群众投送家庭过期药品的意愿率达98%。

  亮点三:假劣药品先行退付

  2006年8月,椒江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假劣药品先行退付制度,本报曾对该项工作作过深入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转载。该项制度规定:凡消费者在辖区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购买到假劣药品,发现后一周内携带所购药品票据及其复印件、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的,经查实后在7个工作日内由政府先行退付购药款,执法部门再对相关药店和医疗机构进行查处。这一制度深得民心,市民对此击掌叫好。这一制度推行以来,椒江已有十余位市民,因在正规渠道购买到假冒伪劣药品,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领取了数千元的先行退付款。

  亮点四:对高风险药品实行驻厂监督制

  2007年6月,椒江开始向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派驻驻厂监督员,2007年11月又在全省率先实行全日制驻厂监督。2008年3月,他们还在全省率先实行药品生产企业情况备案和定期监管通报制度,率先推行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并出台了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估报告。《报告》通过对具体的药品生产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和日常监控数据的系统分析来解剖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可能涉及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风险评估报告提交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督促企业落实措施控制质量风险。至今,对药品生产企业日常检查时发现质量可疑的品种实施抽样检查102批次,不仅杜绝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而且也避免了企业的损失。

  亮点五:对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规范化管理

  椒江区于2007年着手开展以植入性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规范化建设,出台“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规范化实施意见”,特别是对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流程,将原来的“临床通知、直接使用、事后验收、形式出入库”的流程,改为“事先验收、核实使用、凭单出入库、拆除登记”的可控流程,对主要医疗机构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备案管理。目前已备案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供货单位36家,234个品种,备案重点医疗仪器设备300余种,诊断试剂338种。

  亮点六:整合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2007年,椒江开始整合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特别是将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纳入镇(街道)政府基本工作职责。主要做法是:将原分散在工商、农林、质监、卫生、海洋与渔业、食药监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基层监管人员,实施全面整合、“多员合一”。在镇(街道)挂牌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建立覆盖每一个村(居)的食品药品安全协管网络,聘任镇(街道)专管员11名、村(居)协管员330名。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专管员开展药品医疗器械日常巡查工作制度。明确专管员“六查”工作重点和“五个一”工作要求:即查人员、查场所、查资质、查票据、查渠道、查重点品种;有一张辖区涉药单位分布图,一份辖区涉药单位基本情况资料,一份涉药情况汇总表,一本药械企业巡查记录,一本辖区监管通讯录。

  亮点七:对易成瘾性药品实施“特殊”监管

  2007年9月,椒江在全省率先对含特殊药品成分的复方制剂实施“特殊”监管。

  亮点八: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今年上半年,椒江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食品领域,以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覆盖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至目前,共排查食品生产企业49家,经营企业1671家,餐饮企业266家,对查出的隐患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对生产销往奥运城市的食品,实行重点监管。

  在药品领域,对辖区内生产、经营、使用兴奋剂或含兴奋剂类药品的企业开展全面排查,并与相关企业签订“责任承诺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药品的行为。

  亮点九:建立高科技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以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为“龙头”,市场快检和微生物检测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已在椒江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已成为全省县级食品综合检测水平最高的检测中心,可检项目150多项,年检测能力达1.5万批次,通过认证的检测项目达56项,具有独立开展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禽畜疫病等检测能力。到今年6月,共计检测样品34161批次。对于市场快检,全区城乡共设立8个检测点,分区域配备7个快速检测箱和1辆快速检测车,实现在所有镇(街道)中心农贸市场配备快速检测室或检测箱。对于微生物检测系统,已具备对菌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鉴定等280多个项目检测的能力,主要承担凉菜、餐具的检测和水质全分析。

  亮点十:对零售药店药师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针对药品零售企业药师虚挂,药师不在岗引起的药学服务缺位的全国性难点问题,椒江区采取十项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严格药师准入的资格审查。二是严格聘用和变更药师审批。三是建立药师在岗排班和签到制度。四是实行药店承诺和药师签名备案制度。五是实行药师请销假备案制度。六是实施药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药师履职能力考核制度。七是建立专(协管员)巡查监督制度。八是建立药师约谈制度。九是建立承诺服务制度。十是建立健全药师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上述十项措施的实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年初至今,共查处药师虚挂行为7起,作出责令改正5起,不予行政许可1起,建议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1起,对药师不在岗行为作出当场行政处罚18起,已作进一步立案处理的3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台州资讯 00019 十个亮点透视民生安全 2008-10-29 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24;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05;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03;浙江日报000192008-10-29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