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滕头村的三句顺口溜
· 23亿
“绿色订单”
从何而来?
· 全靠搭上“长三角”这趟快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3亿
“绿色订单”
从何而来?

杭汽轮集团在节能减排领域研发先进技术装备,拿到的订单占了全年订单总额的七成
本报记者 吴妙丽
  亿

  “绿色订单”

  从何而来?

  杭汽轮集团在节能减排领域研发先进技术装备,拿到的订单占了全年订单总额的七成

  本报记者 吴妙丽

  靠着节能减排新产品,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今年拿到的“绿色订单”预计可达23亿多元,占全年订单总额的七成。

  工业汽轮机被称作工业领域的“原动机”,杭汽轮集团是当今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研发制造基地。但是,集团领导清醒地看到:“花无百日红”,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抓住节能减排的“绿色”契机,提升制造水平,延伸产品功能,正是杭汽轮集团的一个重要举措。

  23亿元“绿色订单”中,有10亿元来自“冶炼企业所需7种废气再发电工业汽轮机”。巨大的需求预示着,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推进,杭汽轮集团精心培育和开发的国内“富能冶炼”市场日益红火。

  杭汽轮集团总工程师叶钟告诉记者,“富能冶炼”是指钢铁、有色金属等冶炼企业,回收、利用各种余热、废气再发电的一种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冶炼企业能源自给率仅为40%。这说明,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大市场。

  冶金企业排放的废气种类很多,这些废气的温度和压力参差不齐,要回收利用,需要采用不同技术规格和指标的工业汽轮机,产品开发难度较大。杭汽轮集团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艰苦努力,自主研发出能利用冶炼企业所有7种废气再发电的工业汽轮机,自2004年推向市场后,受到了国内各大钢厂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    

  在领航冶金行业“富能冶炼”的同时,杭汽轮集团还是水泥工业“余热利用”的开拓者。

  一般企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和窑尾有大量的350℃以下的废热气体不能被完全利用,其浪费的热量占系统总热量的35%左右。早在1995年,杭汽轮集团就开发出我国第一台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用汽轮机,截至今年9月30日,杭汽轮集团下属的杭州中能公司汽轮动力公司已签订并生产了178台(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用汽轮机,总装机功率达120余万千瓦。

  在浙江长兴水泥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纯低温余热发电一期项目已经正式并网发电。“现在,我们每月发电近700万千瓦时,相当于企业用电量的40%,每月节省电费500万元左右。”公司技术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带来巨大的节能效应的同时,有一种经营模式更令人关注:由杭汽轮集团负责工程项目总承包,并以自己生产的汽轮机、发电机等产品投资入股,与业主合资建立余热发电“项目公司”,每年从发电收益中获取回报。

  “这一经营模式可能会成为杭汽轮集团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亮点。”叶钟表示,节能减排是国家提倡和鼓励发展的“最大主旋律市场”。抓住了这个市场,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2003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此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03年到2007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浙江制造”不断向“浙江创造”迈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00003 23亿
“绿色订单”
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 吴妙丽 2008-10-28 48256F32002924A6482574EF00490CB0[A1-吴妙丽≈B1-陈志农];48256F32002924A6482574EF00550194[A1-刘刚≈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