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科学研究,除了终身学习,还要勇于实践。闵恩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大学生论述了这一点。
1948年,闵恩泽赴美国留学,当时读的是化学工程,后来又研究过“燃煤锅炉中的结垢和腐蚀”的课题。当时只在书上看过催化剂的相关资料,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然而回国后,他却受命研制开发炼油催化剂。
1956年初,闵恩泽在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第一次看到铂重整催化剂的实物,才知道原来是很小的颗粒。当时,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催化剂的研制、中型试验,提出建厂的设计数据。然而承担这个任务的所有科研人员,没有一个经历过从实验室的几十克催化剂到工厂成吨生产的全过程。“我们是边干边学。”就这样,大家开始动手实践了。
在旁人看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闵恩泽也有过失败和挫折,让他记忆深刻的有两次。
磷酸硅藻土催化剂车间在1960年建成后,试生产时碰到一个问题,连续式螺杆挤条机在加料后不前进反而后退,后来不得不设计了一台间歇式活塞挤条机。铂重整催化剂第一次半工业试验装置试用时,催化剂活性很快下降,仅仅3天多时间便“死”了。但是这种催化剂一般要运转3个月以上才能发挥作用。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后来通过研究才知道,是原料中微量的砷在作怪。
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时也遇到了挫折。由于采用了以前研制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的顺序,当进行到胶球干燥步骤时,胶球突然大量破裂,使得催化剂的成品率很低,研制也陷入了困境。闵恩泽这才意识到胶球干燥过程是整个研制的关键,于是迅速集中力量攻关,终于在开工期限前两个月把这一问题解决了,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生产仅仅花了4年多的时间。
在闵恩泽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中,我国的炼油催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炼油催化技术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正是反复的科研实践,“半路出家”的闵恩泽不仅成为炼油催化领域的专家,也在用科技不断推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闵恩泽逐渐锻炼成长。1995年,他还写了一本名为《工业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我的实践与探索》的书,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你们要勇于实践、大胆实践,不要害怕失败,要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他这样勉励大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