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电视观众的节日来了
· 京韵童声
· 23日霜降
天凉慎防3种病
· 每天吃什么 不妨报个数
· 课堂“减负”完全能推广
· 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首站进云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党委书记陈敬佑教授在和学生交流

  校长张齐生院士在企业进行科技服务

  浙江林学院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

  五十年,奠定一个腾飞的起点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让沉浸在收获喜悦中的浙江人民,看到了用汗水浇灌的丰收,也看到未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天目山下,钱王故里。在各行各业扎根的浙林人,沿着一条绿色的轨迹归来,见证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未来。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浙江林学院承担着为浙江农业输送人才、为浙江农民提供科技、为浙江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任;在今后更漫长的岁月里,数万名浙林人还将主动肩负起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使命,用50年的发展积淀开始新的腾飞。

  ·资讯·

  

  学校建设篇:因地制宜,营造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这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浙江林学院,已经成为全省高校校园建设新面貌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全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国家教育部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在视察浙江林学院后,先后作出这样的评价。

  的确,从1958年到2008年的这半个世纪里,浙江林学院经历从天目林学院到浙江林学院的更名,也经历了两次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与分开,最后重新恢复独立的坎坷道路。但是浙林人从未放弃希望,尤其是1998年以来,新一代的浙林人,秉承“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浙林精神,把握先机,锐意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发生巨大变化:校区面积由原来不足200亩扩大到2500亩,全日制在校生由1000多人增加到19000多人,增长了近20倍;本科专业数由4个增长为47个,涉及经、法、文、管、理、工、农、医等八大学科门类,实现了从以林为主向以农林为特色、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的两大转变;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趋广泛,招生就业形势看好,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浙江林学院拥有衣锦和东湖两个校区。衣锦校区位于市区,古朴典雅,闹中取静,这里古塔相望,陵园相依,加上东西大楼两幢古色古香的建筑,一股浓厚的吴越文化底蕴洋溢在整个校园,彰显出学校50年的办学历史;东湖校区位于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这里天高云淡,大气恢宏,依山傍水,自然天成,再加上湖光山色,绿阴流翠,鸟语花香,令人心醉,实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和浙江广电集团“十月的阳光”等著名品牌节目走进校园。

  在建设东湖校区时,浙江林学院始终把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摆在首位,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规划与建设,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以教学、科技示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集教学、科研、景观、旅游于一体,具有全国高校一流环境的生态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绿色校园。目前,校园内的2300余种植物、多个珍稀濒危植物基地、相邻的1000多亩山林以及规划建造的植物博物馆等,形成一个巨大的植物基因库,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人才培养篇:生态育人,培养具有“三干”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读了他们的信,非常高兴,也深为他们志愿到祖国需要、环境艰苦的地方努力创业的精神所感动。作为新一代青年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谨向他们致意,并向全校师生问候。”今年,浙江林学院的16名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报名成为西部志愿者和抗震救灾志愿者。出征前,他们给国家领导人寄去了一份决心书,用铿锵的语言庄严起誓。在看了他们的联名信后,国家领导人作出了以上重要批复。

  到祖国需要、环境艰苦的地方努力创业,既是16名志愿者的决心,也是浙江林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广大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该校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不仅下得去、留得住,而且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这其中,报名成为西部志愿者和欠发达地区志愿者的毕业生就有近百名,赵鑫立就是其中一位,他工作突出,被四川省授予“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

  浙江林学院始终以生态化的理念培养人才,致力于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生态化人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浙江林学院狠抓教育质量,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围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优先保证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风教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了扩招形势下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如今,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先后脱颖而出:背着妈妈上大学并设立全国首个孝心基金的刘霆同学,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等荣誉;左力同学,从小失聪但是勤奋阳光、乐于助人,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韩丽莹等三位同学参与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以一个保护生态的项目获得全国一等奖……近四年,该校还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了600多个项目的研究,本科生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各类国家专利20多项,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仅国家级奖项就拿了90多个,有100多人通过考证拿到了相当于中级职称的资格证书。

  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毕业后更是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上世纪60年代毕业生王安国,从事林业工作数十年,下乡技术指导4000多次,帮助农民增收20亿元;上世纪70年代毕业生杨东海,主动到兰溪市陈家井村挂职,最终把一个贫困村改造成富裕的生态村,自己却由于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上世纪80年代毕业生李春阳,远赴芬兰留学,学成回国后研究成绩显著,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上世纪90年代毕业生林霞,研究的一品红、仙客来高山反季节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02届毕业生曹嵘主动要求到基层当花农,如今已成为当地的花卉专家……据不完全统计,该校50年来培养的近2万名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在基层一线和农村工作。他们虽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却作出了很多在优良环境也难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几年来浙江林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

  科研服务篇:立足地方,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浙江林学院一直是推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有着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持和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浙江林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陈敬佑一再对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出这样的要求。

  服务“三农”,首先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人才储备。近年来,浙江林学院以农林学科为特色,形成了以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其中森林培育学科被列为全省20个省属高校创新基地之一,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木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都在该校落户;学校还构建起了包括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等在内的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39个科研院所,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这些学科拥有一批共享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省特聘教授、省政府“151”人才及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由浙江林学院校长张齐生院士领衔研制的竹炭产品对循环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效果明显;周国模教授领衔的“毛竹固持二氧化碳”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方伟教授主持研究的“科技竹”让小竹子成就了大产业,仅2002年到2004年期间,这一技术就为五大园区新增产值达6.31亿元……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7项,发表论文3000多篇,该校教师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综述:遗传学》上,实现了浙江省科研人员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有了科研成果,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三农”,自然地成为林学院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这也一直是浙江林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特点。近年来,该校专家教授间暗暗比较的不仅是发表的论文,更是自己给农民解决了多少难题,自己的技术受农民欢迎的程度——建校50年来,该校多次组织“院士行”、“绿色浙江”科技服务团,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暑期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资源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作为全省优秀特派员派出单位,学校已先后选派6批40余名硕士、博士作为科技特派员,分赴欠发达乡镇科技扶贫,并涌现出了在岗位上殉职的模范科技特派员邵志鹏、深入山村组织农民建起生态果园的省级优秀特派员谢云等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从2005年起,该校还协助省农办,承担起培育“农民大学生”重任,每年面向本省欠发达地区招收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贫困农民子女,使他们成为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林学院已经先后与全省40多个县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选派科技人员长期蹲点,并通过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和科技项目对接会加强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已累计合作完成开发项目6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部和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50多项、星火计划项目14项;建立了一批集科学研究、成果示范、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其中省山核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香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沿海防护林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回首过去50年,浙林人认为,对于浙江林学院的未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前所做的只是奠定了一个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清晰地看到,过去50年里浙林的每一个扎实脚步,都已经为一所生态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即将起飞。

  我们相信:钱塘江岸的一所生态大学,将从现在开始腾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2008-10-23 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1;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2;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3;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4;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5;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6;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8;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29;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30;浙江日报000052008-10-23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