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与“四证”同时发给农民的还有“两卡”,即耕地保护卡和养老保险卡。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是成都市农村产权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成都市和下属区县市两级财政每年拿出26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耕地保护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扣除10%的土地流转担保金和农业保险,打到农民“耕保卡”上的数额分别是360元和270元。根据本人意愿,也可选择将耕保补贴转到养老保险卡,抵扣保险费。
农民可查询“耕保卡”上的金额,但不能领取。成都市规定,农民男到60岁、女到55岁,经耕地保护协会确认自己的承包地没有遭受破坏,方可一次性领取耕保补贴,否则将予以扣除。目前,各村均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小组成立了分会,专门设有耕地保护义务监督员。
今年4月18日,瓦窑村59岁的农民冯正昌领到了“两卡”。他家5口人,共有5.5亩承包地,去年“耕保卡”里有2450元,抵扣4个人每人480元的保险年费,目前“耕保卡”还结余530元。他说:“这个办法好,耕地年年要保护,如果你破坏了,或者租你地的人破坏了,你就得不到耕保金。”
按目前标准,成都市土地流转担保金和农业保险年投入规模达2.6亿元。这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打下了基础,为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提供了资金保障。
耕地保护制度酝酿时曾有县乡干部提出:“以后土地更难征用了,这样是不是自我束缚了发展”,成都市委鲜明表态:“只有探索和找到了更有效的耕地保护方法,守住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红线,我们的改革才不会走入死胡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郭虹认为,成都以耕保补贴换社保的做法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一是将耕地保护责任到人,让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和监督者,使耕地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得到可持续性的保护;二是实现了社会保障在农村的全覆盖,消除了社保领域的城乡差别;三是通过土地对农民保障功能的货币化,实现农村人地关系向市场经济领域转轨,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具现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