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有些人也因此对浙江的发展道路怀有疑虑。其实,浙江的国有经济同样充满活力,并且实力居全国前列,真正做到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浙江人民在脱贫致富建设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推动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浙江省情出发,顺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省。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一直没有安排重大投资项目,累计人均国有投资居全国末位。因此,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力,各地都注重依靠民间力量,从恢复和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发展社队企业和家庭工业起步,从流通领域改革入手,解决农村工业产供销问题。从允许长途贩运,逐渐放开城乡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小商品市场,形成几十万购销大军,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部分生产要素开始通过市场配置,历史上深受商业文化熏陶的浙江人不自觉地率先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1983年初省委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1984年5月又明确提出发展各项事业都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使改革的探索更加自觉,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市场主体。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探索,开始了股份制试点,城乡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千万个市场主体活跃的经济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市场化,使浙江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后,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省掀起了兴办个私企业的高潮。同时率先探索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企业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小型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大批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国有资产集中到重要和关键领域,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和控制力。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大发展大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党和政府还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文教事业和公用事业,大大加快了这些领域的发展,突破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制约,使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党的十五大科学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济制度,鼓舞浙江人民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核心,努力营造平等竞争、有利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向现代市场经济提升转型。
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民营经济主动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和“五个提高”,即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时,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一目标,大力推进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改造,建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场化产权交易制度,实现国有产权的顺畅流转,培育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强势企业,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各种所有制经济不断融合,形成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经过3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78年到2007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量的71%来自于民营经济,其中55%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二、三产业新增人员中,近90%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民营经济也是税收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民营经济还从市场观念、创新意识、经营机制、用工和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使浙江的国有企业在与民营经济的竞争中较早适应了市场机制,增强了竞争力,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决“钱从哪来,人到哪去”的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
浙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并没有妨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全省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始终占有量的优势,而且随着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公有资产的迅速升值,其优势更加明显。到2005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比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46倍,利税总额增加了27倍,销售收入增加了40倍。一大批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了行业的排头兵,国有资产的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2006年浙江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居全国第5位,净资产居第4位,实现销售收入居第4位,利润总额居第3位,净利润居第2位。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始终把富民放在第一位
浙江之所以能够率先培育千百万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就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始终把富民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并且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创业权利,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不求全责备,不因噎废食,为前无古人的探索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让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充分显示出来,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浙江率先建立起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支持人民群众从实际条件出发,自主选择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合作方式,鼓励广大劳动群众成为投资者、经营者和财富的积累者,掌握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支配权,通过市场机制自愿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走全民创业、共同富裕之路。
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激发了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活力,使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千百万创业者普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自立自主自强意识,把职业活动当成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手段,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各级党委政府则致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使广大群众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各有其成、各得其所。这样的社会氛围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培育了特别肯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敢冒险、特别会适应各种环境的创业创新精神,使民间力量高度活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层出不穷,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民创业创新使浙江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弥补了物质资源的劣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一次次突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实现了富民强省。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新要求,特别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要大力引导市场主体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更好地发挥富有活力的优势,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