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安全优质食品需求迫切
“弱质产业”提升关键在质量
· “人的危机”最为突出
农民呼吁“职业教育优先”
· 提升组织化程度
有助农民对接国内外市场
· “三农”破难的全球视野
· 中国农民和世界同呼吸共冷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安全优质食品需求迫切
“弱质产业”提升关键在质量

  今年初秋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让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再度成为焦点,更引发了对一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和追问。比如,如何在以户为单位的农产品分散生产模式中,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如何能让小农生产方式尽快适应标准化规范?

  事实上,“入世”对农业本身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农产品质量。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弱就弱在质量上。

  记者在多年调研中了解到,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农产品最突出的差距在质量。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国外具有质量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在质量上,如国外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强度、棉花的纤维强度、大豆的含油率、油菜籽的芥酸与硫甙含量等,都显著占优。同时,由于国外为规模经营,成本较低,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

  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园艺、水产与畜牧等产品,我国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但差距则在质量上;特别是食品安全,往往难以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应对“入世”、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是适应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西方发达国家对安全、环保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国人了解的惯例。仅到2002年,日本对进口大米检测项目已从原有的42项增加到114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公布了禁止进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等11种药物名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现在人们对安全优质食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价格差距也越拉越大,质量不过关,不仅打不出去,国内市场也守不住,农业效益更上不去。

  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是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工作。这一系统的内涵,多方的共识是加快“一个调整”,建设“三个体系”。

  一个调整,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调优,而不在面积的增减。应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中心,以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要创新基地建设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户、经纪人等广泛参与,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真正使企业成为基础建设与产业化的主体。

  三个体系,即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同时,积极申请ISO9000系列等国际质量认证。要加快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加强质检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手段与资源,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农产品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认定是市场准入的“身份证”与“通行证”,重点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认定和市场准入。政府需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无公害食品开发,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发展配送、专卖、直销、代理等多种新型业态,创建自己的品牌。大力开展放心基地、放心企业、放心市场的“三放心”活动,按照“基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的模式,真正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安全优质食品需求迫切
“弱质产业”提升关键在质量
2008-10-13 浙江日报000102008-10-13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