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安全优质食品需求迫切
“弱质产业”提升关键在质量
· “人的危机”最为突出
农民呼吁“职业教育优先”
· 提升组织化程度
有助农民对接国内外市场
· “三农”破难的全球视野
· 中国农民和世界同呼吸共冷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人的危机”最为突出
农民呼吁“职业教育优先”

  入世对农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自身素质,农民之弱,弱就弱在素质上。

  安徽颍上、霍邱等县领导对记者说,“人”是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一个,但农村“人的危机”事实上最突出。用农民自己的话讲,是“脑子灵的,考大学走了;身子行的,当兵走了;年纪轻的,统统打工走了”,现在讲农村的“要素流出”,最严重的就是“优质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出。用于发展农业的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在种田的农民多数不懂技术、不懂市场、不懂经营,地方财政无力组织系统培训,国家层面亦缺乏培训“新农民”的规划。仅有的培训又限于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作用非常有限。

  有些专家把这种情形概括成: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村民老龄化。在这个基础上,谈农业的大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民的选择不外乎两种:一是立足农业,做“职业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展国内外市场,走出一条农业优质高产的新路子;一种是跳出农业,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务工经商,走出一条离土又离乡的创业新路。不论是前者抑或后者,都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0%的岗位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的岗位要求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事实证明,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有更多选择。

  “三农”问题说到底还是劳动者素质问题。农民受教育的权利缺乏保障,素质提不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形成“穷——低(素质)——穷”的恶性循环。农民吃“素质的苦”吃得太多了,他们的“土智慧”告诉他们,要让子女多读点书,没有文化将难觅工作。

  记者在多个省区的调查发现,前些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现在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急速提高,尤其是在城市体会了求职艰辛的农民。

  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上实行“两免一补”,深得民心。但是,就教育投入而言,仍然不足。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年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缺乏切合实际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仍存在“隐性障碍”,农民对此仍有怨言。

  接受采访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呼吁“职业教育优先”政策,并建议对涉农职业教育免费,全面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工程”。全社会特别是县乡政府要利用多种途径与资源,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这是当务之急。颍上县领导还建议,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土专家”要重视起来,给他们建立一套职称评定、使用激励的办法,激活农村重学、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人的危机”最为突出
农民呼吁“职业教育优先”
2008-10-13 浙江日报000102008-10-13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