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有什么样的
社会土壤
就会长出什么样的
经济
· 社会转型:珠三角“转身”的新视角
· 有什么样的社会资源,就有什么样的产业
· 培育新社会组织,用新方法服务企业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产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什么样的社会资源,就有什么样的产业
  在东莞,产业升级伴随的社会转型之路已经开始。

  “资源包括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资源是产业生存的重要基础条件,而低端环节总是与低端资源、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的。”东莞市产业调整办肖必良科长说,目前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丧失了这个基础条件,就必然要转型。那么,与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也就是社会也必须转型,才能适应新的产业。

  为此,东莞提出必须改变劳动力结构,必须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东莞推出的一些政策,比如为业界所误读的“东莞想赶走务工者”的政策,就是其中一例。

  而东莞市政府认为,如果劳动力水平不能提升,则经济转型也不可能成功。

  东莞市在2006年就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口号,主要缘自管理压力太大。东莞市政府编制按户籍人口168万制订,但实际人数达1200万。城市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社保方面的建设都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东莞只能承载800万人口,这意味着将有400万人口要离开东莞。而留下来的人将逐渐与本地人口享有同等待遇,城市人口结构趋于稳定。

  为困难民众发红包就体现了东莞市的另一个思路。为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2008年上半年,东莞市给低保户、边缘户发1000元红包。

  “很正常的事”,肖必良说,这是政府的责任。对底层民众来说,食品等基本支出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政府每人发1000元,不仅是雪中送炭,也体现了政府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新探索。

  肖必良透露,东莞市正在为产业转型升级制订政策,十几个方面的政策将于年底前出台,目前正在调研阶段。其中包括社保、财政、金融、科技、国土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重点是发展民营经济和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他说,东莞市对低端制造业已不再持欢迎态度。“政府控制不了资源价格,但可以有意提高企业的成本来促使企业改善配套和产业提升。企业一定要升级才能生存,这是市场选择过程。”

  肖必良认为这是政府在顺应形势,有选择地制订政策进行引导。东莞沉淀了低端制造业的环节,现有产业基础牢靠,只要水平提升,东莞还是要以制造业立市。

  东莞推出的松山湖园区就承载了东莞市的未来之梦。“松山湖不是项目,而是提供升级平台。”肖必良说,东莞产业链缺失项目,重要产业的关键项目没有,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环境等,要有松山湖这样的平台才能承担。

  “成果共享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肖必良说,即使政府不提出,东莞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动。“问题在于政府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主动为新经济形态提供社会资源,也就是社会转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有什么样的社会资源,就有什么样的产业 2008-10-7 浙江日报000102008-10-0700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