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作为香港的近邻,其和深圳一起承接了上一轮产业转移,成功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被带进了工业化初期,但处于价值链末端,即专家所称的“汗水型”经济。
因此,早在2001年,东莞就筹划如何进行产业升级。2001年,原东莞高新区扩区成为松山湖产业园。
园区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风景优美,邻近深圳、东莞等制造业基地。在第一轮开发中被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珠三角吸引人才和高端企业的重要筹码。
这个园区被认为是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莞新世纪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时,东莞经济还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到处都是财富。而松山湖作为风景区,是东莞市“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
于是,东莞市决定,将松山湖以不同以往的模式进行开发,成为将来新经济的龙头,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新载体。政府将其定位为“产业资源服务中心”,既包括技术研发,也包括后期营销。
为达到此战略目标,东莞先后推出“腾笼换鸟”、“经济社会双转型”等口号,试图将原有的低端制造业疏散到省内各地,并帮助其他地区建立了“承接东莞产业转移园”。
但这个进程并不顺利。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珠三角地区2007年外迁的企业只有244家,但是新进入的企业有7000多家。这说明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出现萎缩,但又创造出大量新的机会。
设在惠州的东莞产业转移园中,大量企业来自深圳——深圳的土地价格比东莞更高,而产业层次相差无几。
更多的东莞企业还在观望。更重要的是,东莞已经形成了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单个的企业而非产业集群的转移,会导致产业溃散的后果。
已经入驻松山湖产业园的易事特公司就是如此。当初公司从江苏扬州迁到东莞塘厦镇,看中的就是当地的产业配套和与国际市场的零距离。
如今,虽然公司将研发部门设在了松山湖产业园,但电池生产基地仍然留在了塘厦镇。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春花表示,东莞当前最需要做的,是要立足东莞,充分释放产业价值。“东莞企业一直在做全球产业配套,制作和深度加工做得很好。今天环境改变了,它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
“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做得差不多了,而是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努力。”陈春花说。
因此,即使被寄予厚望的松山湖产业园,也于2006年重新定位,专攻立足于当地制造业的技术研发。目前的策略,是加强莞港合作,从香港引进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品牌经营、金融投资、广告展览、会计审计、工程咨询、检测认证、资产评估等服务企业,使松山湖成为现代服务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