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有两部科幻小说在日本很畅销。
一部叫《日本沉没》,讲的是日本列岛在大地震后沉入海中的故事。另一部叫《油断》,描述了日本在原油供应被断绝后的危急情况。
《油断》的作者堺屋太一,是日本经济企划厅前长官。谙熟日本历史文化的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鸿道向记者解释,“油断”在日语中是“疏忽大意、麻痹大意”的意思。他认为,堺屋太一以《油断》为题,暗示着日本可能因疏忽大意而断绝石油来源。
今天看来,《油断》是一个假想的社会寓言。它描述了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之后的混乱景象:1个月后50%的企业倒闭,2个月内开始全国性的骚乱,半年内日本全国崩溃。
事实上,这是刚刚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日本人心理的真实写照。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作为资源小国,当时日本73%的初级能源依赖石油,而99.7%的石油依靠进口。危机后,翌年日本国内石油价格就上涨了4.5倍,国内物价上涨了30%以上,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在近二十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
1973年,正好是山田则和加入松下公司的第一年。当时,很多松下的工厂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市场萧条导致松下产品销路不佳,大量积压。于是,这一年很多新员工都被派往销售部当起了推销员。
这是现在已经担任了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山田则和,印象中最艰难的一年。
“这场危机的影响席卷了日本全国,也让日本人重新思考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徐鸿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