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大众需求
· 师生关系
最需要的是真诚
· 民俗文化赛龙舟
· “雪龙号”满载而归
· 儿童可涂鸦 市民能造楼
· 歌声中找到了
当“明星”的感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9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大众需求
——从浙江民营剧团生存现状看文化惠农民(下)
本报记者 刘 慧 实习生 曹小波

  今年各行各业捏紧荷包,昔日繁花簇簇的民营剧团也没能例外。眼下,农民看戏难题有升级之忧。笔者获悉,在民营剧团最为繁荣的越剧故乡嵊州,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近日,100多位民营剧团团长走进杭城,在浙江民营剧团管理与艺术培训班上,商量如何渡过难关。

  难啊!团长们掰着手指数:没新戏,没新人,挤迫民营剧团的问题一大堆,最主要的是买单的人少了。“往年给民营剧团下单子的,很多是散落在浙江乡镇的小企业,今年他们日子不好过,剧团接到的单子就少了。”

  其实,看戏难并不只存在于农村,在中小城市,这个问题同样突出。只是由于城里少数人有较多机会享用高水平演出,掩盖了大多数普通居民与戏剧无缘这一事实。

  调查数据显示,浙江75%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有约30%的文化资源,老百姓们有时候抓住一张旧报纸都能看上半天。农村文化活动贫乏,满足不了农民的精神需求。

  相关部门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送电影”、“送图书”、开“文化大篷车”、“种文化”等等措施相继推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要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要破解一系列难题。

  首先,为农民献艺的人才从哪儿来?文艺单位如何生存?

  温岭越剧二团团长陈小飞等10多位团长抱怨,民营剧团成立多年来,很多主角已人老珠黄,人才匮乏成为最大瓶颈。于是,河南、东北等不少在国有剧团闲着的演员,跑到浙江来演“民间越剧”了。这种从正规军到草根团的“自降身价”事实,对本省的文艺单位和艺术人才来说,至少有两层启示:其一,架子不要太大。有级别有档次的艺术家,如果没有舞台就没有艺术人生。其二,排场不要太大。民间越剧演出时,舞台是戏班子自己搭的,服装和乐器也是自备的,因此,演出成本低。

  本省在“国有剧团”闲着的“演员”也不少,艺校毕业生就业也相当难,可以把庞大的民营剧团作为艺术舞台。一些在城市受到冷落,以至于陷入绝境的戏曲艺术和戏曲的国有剧团,也不妨“大家降一级试试看”,或许还能绝处逢生。

  其次,如何提高文化场馆的利用率,打开文化惠民新渠道。

  有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剧场使用率仅为5%左右。不少剧场戏院与大众消费渐行渐远,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票价,令老百姓望而却步。一方面广大群众由于票价太高进不了剧院,另一方面又是大量剧院空置没戏演。文化惠民,就是要让广大群众参与共享,票价太高,必然导致观众面小,从长远来看,由于失去观众,直接导致演出场次减少。

  此外,是如何转变艺术创作理念,告别“小众”服务大众。

  如今,大制作、大投入的“视听盛宴”成为追求。在各类从上至下的评奖中,一些剧团的编导不得不以“大手笔”、“大气势”的舞台效果,来博得评委们的好感。求“大”的结果,一是投入资金巨大,二是中小舞台无法演出。近些年,我省舞台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但这些精品在农村的演出场次并不多,社会受众面狭窄,评上奖后常常被束之高阁。

  文化应是大众的,把文化变成奢侈的东西,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文化的属性。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12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大众需求 2008-9-25 48256F32002924A6482574C60030E728[A1-刘慧≈A4-曹小波(实习)≈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