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兰溪一些青年工人通过外语考试、技能测试,由境外就业劳务机构推荐,跨出国门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南非等地境外就业。这部分人数已经达到四千多人,目前已经回到本地的人数超过两千。然而,这些“海归”技术工人的就业却面临着尴尬。
三年才找到合适岗位
徐碧波高中毕业后,在兰溪市香溪集镇上开了家裁缝店。生意正红火之时,她碰上了出国打工赚洋钱的热潮。1996年她告别了心爱的丈夫和儿子,踏上了赴美国塞班岛的打工之路。
她所在的哈雷姆公司,主要从事服装生产。徐碧波告诉记者,公司对技术要求特别严格,缝制服装明线千针之间不能有一毫之差,缝制暗线千件服装线头外露不能超过十个。否则,你的缝纫技术就不合格了。在严格的要求下,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缝纫功夫。一年后,她从缝纫工被提升为小组长,后来又任命为总巡查员。不同岗位的磨练,让她熟练掌握了排版、裁剪、缝纫、成衣等每道工序的技能。五年后,她回到故乡兰溪,已是一名熟练的“海归”技术工人。
然而回国后,想重新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却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之中。找的岗位要么是缝纫工,要么是验货员,练就的功夫一直用不上。她接连换了四家服装企业,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这样过了三年,她才在兰溪一家制衣公司找到了一份跟单管理的工作。这个岗位,既要懂得排版、裁剪、缝纫、整理、成品包装全过程的生产工艺,又得对每道工序有实际的操作本领。徐碧波说,自己的待遇与技能也较吻合,每月工资和补贴是2400元左右。
兜里揣着
世界名企的“推荐信”
今年26岁的张颖,从新加坡日立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回到兰溪,已近两个月了。他在网上发出的求职信已有数十封,至今回音寥寥无几。
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张颖,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于2007年经劳务输出公司介绍去了新加坡,干机械维修工作。他工作努力认真,两个月就完成了适应期,月薪1800元新币(相当于8000多元人民币)。在新加坡干维修工,最讲求的是工作效率。“三分钟能修好的机械故障,决不能拖到五分钟。”苛刻的工作要求,让张颖练就了一身排除故障的硬功夫。
今年8月底,张颖回国了。日立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特意给张颖开具了《劳动就业推荐信》,表示对他工作的满意。在回国的航班上,张颖抚摸着装在衣兜内的推荐信,想着自己练就的技术,默想要回国后大展宏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颖对记者说:“有的企业嫌我年龄太轻,又是‘海归’,生怕我呆不久;有的企业开出月薪还不到2000元,待遇太低。”张颖准备再找三个月,若再找不到合适岗位,自己还是重走劳务输出的路。
出国第一天起
就要有长远计划
同样是劳务输出赴新加坡打工的陈美玉,2000年到新加坡,先干电子插件,干了一年后,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换成别人或许就这样过下去了。陈美玉却不,她早早在谋划自己今后的路。月薪一千多元新币的电子插件工,技术含量不高,以后回国很难发挥一技之长。
陈美玉辞掉了电子插件工,一边读书一边搞货运贸易。艰苦努力四年后,她在新加坡拿到了民办大学文凭,又积累了贸易方面的工作经验。
陈美玉回国后,找工作就显得比较轻松。上海一家日本化妆品营销公司招聘销售代理员,应聘竞争激烈,30个中才取1个,她取胜了。“靠的是我的大学文凭和实践经验,公司对我有信任度。”她说,如果当初在国外仅仅是干电子插件,技术再熟练回国后要在上海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是比较难的事。
“海归”技工的就业路
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急需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从海外学到了技术的工人回国后就业处境尴尬。
对此,兰溪市就业管理服务处应跃辉主任认为,“海归”技术工人对当地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笔可发挥潜力的财富,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对接平台。反过来,“海归”技工也要放下身段学会勤吆喝,高也成低也就,是金子总会发出光芒。国内的用工观念肯定会与世界越来越接近。
也有人认为,输出境外的“洋打工”,技术要素比较单一,有的技能又很难与国内企业“对上号”,导致了这些“海归”就业门路狭窄。
兰溪市龙马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万祥认为,“海归”技工就业要瞄准企业产品档次。假如在国外从事高档服装生产,回国后在中低档服装生产企业上班,肯定会缺乏用武之地。“假如‘海归’缝纫工来我公司上班,我肯定欢迎。但期望值不能过高,从长远看,公司是不会亏待‘海归’技术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