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体育新闻
3  
PDF 版
· 奥运后,世界视野里的中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奥运后,世界视野里的中国
  9月17日,北京残奥会圣火熄灭的当晚,月色迷人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里,“漫天红叶”摇曳而下,这是北京秋日令人沉醉的图景,更是让世界难忘的两个奥运谢幕的惊艳画卷。

  16天的奥运会,12天的残奥会,让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世界记住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矫健身影,记住了残奥运动员展示的人类不屈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让世界记住了两个奥运的东道主——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坦诚的国家和她13亿人民好客、热情的微笑。

  “精彩地展示了人类的梦想”

  “在非凡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组织的成功也造就了一次交流的成功。人在空中行走并点燃火炬,精彩地展现了人类的梦想。从伟大的发明到保护地球,中国人将人类的共同遗产展现出来。”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说。

  全球约40亿观众守在电视前观看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他们震撼的,不仅是开幕式现代唯美的表现手法,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飞天、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

  其实,在北京奥运会拉开序幕之前,中国已经让世界惊异不已。中国人参与主创的“鸟巢”成为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的体育场,改变了以往人们心目中“中国没有创意,只是一个低成本产品生产国”的偏见。

  英国《金融时报》8月3日发表一篇社评文章说,北京已经展示当今中国某些最引人注目的一面:现代、财富、成就。奥运场馆的美丽与大胆,令建筑评论人士轻声赞叹。与雅典奥运不同,北京的场馆在奥运会开幕好几个月前就已完工。北京的基础设施已得到全面改造。一个现代化、活力十足和乐观的中国,将持久地留在人们的印象之中。

  7年前,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的那刻起,中国就明确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东方古国。“门完全开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它的壮观让你有些胆怯。这就是对今天这个即将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的一种感受。”香港《南华早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日发表一篇题为《高高飞翔》的文章这样写道。

  美国弗吉尼亚州地方官员里尔原来以为中国人都非常内向,他从NBC的电视节目中发现,北京秀水街的商贩居然英语那么流利,还能跟主持人开玩笑逗趣,这让他大吃一惊。

  《印度时报》在盘点北京奥运会时说,在出席北京奥运会的50万外国人中,几乎很少有人焦虑不安。如果说有什么感受的话,那就是他们亲眼目睹了100多万志愿者全方位地参与奥运会服务,面带着微笑为所有来宾提供帮助。

  一向对北京环境状况多有质疑的西方媒体,也对奥运期间的情况做出了这样的报道:“在残奥会期间,北京的天气近乎完美,没有交通拥堵,抬头可见蓝天。”美联社在9月17日播发的文章中说。

  “奥运会充满人情味”

  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时,距离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不到百天。尽管中国人还没完全走出痛失亲人和家园的悲哀,尽管灾后重建任重道远,但中国人一诺千金,仍为世界奉献了两场不打折扣的奥运会。

  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说:尽管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但奥运会开幕式主题强调的是向世界和世界人民敞开怀抱。一名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救同学的9岁儿童意外地出现在队伍中,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与高大的篮球队员姚明走在一起,让人既开心又感动。

  法新社则报道,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坐着轮椅的李月在4个月前的四川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个11岁爱跳芭蕾舞的女孩动人地展示了残奥会的——以及人类的——精神。

  “我报道过4届残奥会,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次开幕式。”英国记者加雷思·戴维说。   

  伦敦奥组委官员表示:“北京再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非常鼓舞人心。尤其是盲人歌手和四川籍芭蕾舞演员。这一切向世人表明,残奥会展现的是能力而不是残疾。梦想终会实现。” 

  当曾连续3次获得残奥会跳高金牌的侯斌把轮椅上的自己拉至39米高空,并点燃残奥会圣火时,“鸟巢”里屏息凝视的9万余名观众中,德国总统科勒感慨不已。他说:“开幕式太出色了,看到这么多残疾人虽身体残缺,却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对残奥会给予特别关注的德国政要自己就有一个视力障碍的女儿。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些西方媒体曾猜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受强烈民族主义驱使,会在北京奥运会上表现出狭隘的一面。两个奥运会期间,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西方媒体的偏见。

  当尤塞恩·博尔特赢得男子200米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的时候,祝福他生日快乐的歌声在“鸟巢”响起。法国电视台的解说员禁不住感叹:“奥运会组织得非常出色,而且还充满人情味。”

  《华盛顿邮报》说:“无论中国队是输是赢,中国观众都为运动员的表现而热烈欢呼,没有流露出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德国《柏林晨邮报》说:“自从各项比赛持续进行、德国运动员也经常登上最高领奖台以来,中国展示出了越来越友好的面孔——也对我们。”    外国媒体还注意到,不论是在奥运会,还是在残奥会开幕式上,不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入场,都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鼓掌。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

  还有媒体特别关注残奥会反映出的中国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日本经济新闻》说,北京为迎接残奥会而实施的各项措施让国内外的残疾人“亲身感受到一个文明的中国”。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由于政府的努力,中国8300万残疾人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生活的中心,他们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许多残疾人有条件受训并成为残奥会运动员就是明证。

  “中国人在这次体育盛会中表现的精神将决定中国未来”

  “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这样评价说。通过主办两个奥运,中国向全世界更加开放,全世界则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这将带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奥运会和残奥会既是全球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也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技艺、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数以万计的海外媒体工作者和数以十万计的外国观众和游客在两个奥运期间涌入中国,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亲赴北京出席两个奥运的开闭幕式。

  “奥运会为人们提供了到中国并观察中国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对北京奥运会的评价。法国《费加罗报》则认为两个奥运使“中国与西方坦诚相对”,其结果是让人们看透表象,穿越长城,并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全都改变了”。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奥运会后撰写文章:北京奥运会之壮观强有力地震撼了人们的视听。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开幕式前对一家新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非正式访问,以及与一些中国年轻企业家的交谈。

  “这些中国人,无论男女,都非常聪明、敏锐和坦率,不怕就中国及其未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他们充满自信和乐观,不愤世嫉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他说。

  通过接触与交流,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现代化的中国。西班牙《先锋报》多次强调,最近三十年来乃至今后二三十年,中国是并仍将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国家。

  通过接触和交流,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减少了误解,许多外媒纷纷反思奥运前对中国的片面报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以前西方要么是以乌托邦的心态看中国,要么把中国看得非常悲观。但现在,西方媒体通过奥运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香港《南华早报》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持久影响之一,就是中国甩掉了“东亚病夫”的标签。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指出,从为外国运动员的优秀表现喝彩和鼓掌,到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曾经想借奥运会要挟中国政府、但最终来参与奥运的一些西方领导人,表明中国人超越了百年民族悲情,其心态更趋成熟。

  通过成功举办两个奥运,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具备的自信与包容逐渐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郑永年指出,奥运期间中国观众的表现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和民众具备了一个宽容、成熟的心态。日本《产经新闻》不禁由衷感叹:“当今中国,具有盛唐之势。”

  两个奥运也让中华文明强调的“文化和道德力量”再次深入人心、中国政府强调的“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在承办两个奥运期间表现出来的守信、重诺的品质,也得到了世界的首肯。美国《新闻周刊》说:“中国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人心。”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则对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巨大的“和”字印象深刻,认为“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一个不带仇恨、战争和冲突的盛事”。

  在世界的眼中,中国在两个奥运前是个“?”,在奥运期间是个“!”,奥运后则是个“……”。奥运会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的窗口,世界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更多了解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看到了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的13亿中国人。

  正如布莱尔所说:“这次体育盛会期间中国人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

  钱彤 熊争艳 陈俊侠 唐璐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体育新闻 00016 奥运后,世界视野里的中国 2008-9-22 48256F32002924A6482574CB004BF055[A0-新华社记者≈B1-李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