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书谭
书话
· “九州”疑话
· 父·与·子
· 今夏,
北京记忆
· 人生八十
淡如水
· 也说“评书时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9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也说“评书时代”
■毛志成
  眼下的“百家论坛”,突出的讲述风格像曲艺的一种:说评书。有的像说《三国》,有的像说《红楼》,有的像说《论语》,有的像说《水浒》、《聊斋》,此外还有的像说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演义或趣闻、秘史。而且,搞此表演的又大都是教授、学者、名人,与当初的专业评书演员不同。

  对此种表演,表示愤愤然的人往往是一辈子专搞“真学问”、“深学问”、“死学问”的“纯学者”。这样的人为了考证一个字、一个词、一桩史料、一本书,确实苦熬了一辈子或半辈子,最后又未必有什么建树,能不愤愤然么?更何况他在大学课堂上或什么讲座上逐条逐段地讲学问时,常常落得很多大学生、听讲的人频频打哈欠,颇苦。而弄个喜欢使用评书风格的人去赢得了满堂彩,纯学者能不生气么?

  不过我倒不这样认为,在抚慰纯学者之余有时候也暗中说句不恭的话:死学问可以休矣,至少应当使听讲者轻松、解放解放。

  可惜,余生较早,没赶上评书式学术的年代。那时,我在大学里讲的是“死学问”,并靠这样的“死学问”当了教授。在讲授“死学问”之际,怕学生听得太苦,近于患病,就尽量灵活灵活,发挥发挥。结果使上司、同行、某些学生皱了皱眉,撇了嘴,颇有怨言地说:“这哪里叫学术?简直是胡侃!”学生还说:“弄得我们连笔记都不能做,将来考试怎么办?”    

  我的某些老同事讲课时像背诵教材,稍稍引用了参考书上的几则材料,便逐字逐句地让学生抄写下来。虽然此事很苦,但有些学生还是认为“这样的教授才是真教授,才是真学者。”其实,那是书呆子教书呆子,非但很难提高学生的真正学术智能,甚而还有可能压缩掉听者的原有智能。这时,弄来个评书的人讲一讲古今演义,连讲带逗,也好嘛!

  我虽已老,活跃不起来,但有不少学者赶上了“评书时代”,用说评书式的语风向学生讲课,我还是为之喝彩一番的。将古的、洋的象牙塔式的学问稀释一番,俗解一番,戏说一番,调侃一番,毕竟是有功德的。更何况历史就是历史,是供人吸收的也是供人排泄的。反倒是推崇“死尸神圣”、“古粪便神圣”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阻遏,一种反动。故而我认为历史、学术进入了评书时代是一种好事,不必对此愤愤然。

  不过话也要分两头来说。必须有也必须尊重真历史、真学术的存在。因为真历史、真学术是文明社会和社会文明的必备营养,文明化的人和人的文明化也必须看重对此种营养的吸收和反刍,意在借此使时代前进。若是相反,光是重于吃史、嗅史、赏史、戏史,淡于吸收而乐于排泄,只能吃得香或泄得痛快,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无大益处,或是有害,至少会搞垮历史的严肃化和学术的严肃化。

  要尊重曲艺之一的评书,因为人家老老实实地承认那是艺术,而不是学问。实话说来,有些戴着“学术金帽”的人,那种知识量、讲述技能未必超于评书艺术家。而尤为重要的问题是:历史也好,学术也好,可以活泼但不能恣肆,要懂得学术与作戏的根本区别。区别在哪里呢?本质的区别只在于:学术的学与术要静下心来干,“学”要实、“术”要真,贵在于世有用、有效、有益。而它可以看重“表述”的技能,但又必须远离“表演”性。将“学”弄成匆匆吃草,将“术”弄成急于排泄。或是将扎实的“学”和切实的“术”弄到戏台上当成杂耍来表演,来收费,最容易的是愚弄专为取乐的无知者。而这样干,直接的副作用只能是助长包括各种社会风气之一的学术风气的虚弱化和轻浮化。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也说“评书时代” ■毛志成 2008-9-19 48256F32002924A6482573B5002BFE32[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