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用什么打破诚信僵局
· 风靡新加坡的电话叫车
· 城市叫车受困“放鸽子”
· 如何教我相信你
· 回头看看挺可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9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回头看看挺可笑
——“9·13”后再盘点海南海啸谣传
■本报记者 陈惠 本报实习生 陈芳 郑莉娜

  2008年9月13日已平静地度过了,但对于多数的海南居民而言,这是一个无法释怀的日子。此前,关于“这个时段南宁与海南岛之间将发生9.1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谣言,给当地部分居民带来了恐慌,甚至有人逃离海南,也让不少外地人对海南望而却步。

  回想起来很可笑

  “本想中秋节三天一家人到海南玩一趟,可有朋友告诉我,网上流传海南要发生海啸,我浏览网页后果然如此,出游地点即刻换成了大连。”何先生是山东人,在杭州创业多年,他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海啸的传闻让他对海南望而却步。

  到海南旅游是不少杭州市民的假日选择,以往九月中旬以后,机票的价格便开始上涨。但今年同期一些旅行社反应并没有往年那么火热。而中秋节过后,记者再次走访杭州部分旅行社发现,出游者的情绪已趋向稳定,杭州到海南旅游开始回暖。

  从将信将疑到人云亦云

  最早的海南海啸传言,源于今年年初国内一家网站的一个帖子。一开始,这个“预言”并没有引起有理智的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一笑置之。

  但随着“预言”时间的临近,一些网络、短信等媒介也介入传播。一些人由起先的不相信到将信将疑,最终演变为人云亦云,产生了一些社会消极影响。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使得这个年初就开始的“预言”,在夏末越传越盛。

  “谣言最初是简单和粗糙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加上明确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使谣言听上去更加可信。”

  杭州灵栖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陆建华认为,传播谣言者的心态往往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比较敏感,或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从心理学上解释属于转移内心不安与恐惧,释放了自己的恐惧,这是人们潜意识的行为。

  他认为,公共危机事件的谣言社会效应最强。“它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等特点,人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弄清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难以预测其发展的走势。”

  现代通讯工具成为传谣利器

  “我和我母亲获得这个信息的多种渠道,应该说勾勒出了这个谣言传播的基本路径,”张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他和自己的母亲分别从网络、手机短信,以及周围朋友那里获得了这个消息。彼此印证,使这个谣言呈现了放大效应,让他们终于开始相信这个谣言。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呈现出很强的传播行为个体化的特征,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编辑者和发布者,传统意义上的有效 ‘把关’很难发挥作用,而且由于互联网交叉传播的特点,只要有一丝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透出,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蝴蝶效应,造成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的急剧传播和扩散。”一位社会心理学的专家说。

  哪些人最容易信谣言

  听到海啸的传闻后,一些海南当地的企业员工提前请假,打算选择到外地“避难”。也有不少在当地工作的外来人员,纷纷回乡。那些生活在海南的“候鸟”老人们对谣言的看法不一,有的匆匆地离开了海南,有的半信半疑到处打探消息。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情感化,理性的人侧重分析,不轻易相信,而情感化的人容易被感化。”陆建华说道。“不同人群的关注内容也不同,老人对生死问题看得重,容易传播与生死有关的灾难事件,中年人则关注社会问题,如敏感的政策性新闻。”他认为,个人的情绪也容易传播谣言,就像股市的一点小道消息足以让股民奔走相告。

  政府公共应对很关键

  早在两个月前,海南省地震局已郑重声明,海南岛目前不具备破坏性地震和海啸条件,并提醒民众不要轻信谣言。当地政府部门针对该“预言”,今年年初以来,便一直跟踪收集信息,关注事态发展。

  “如果政府不加控制,会产生谣言支持的论据,加剧可信度和大众的心理负担。普通人群的心理状态差异大,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尚能承受,但对于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弱的人将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何立说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海南当地也有人呼吁,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权威部门的信息,才足以支撑起信心,政府部门除了辟谣,最好还能邀请有关专家在电视上多开展一些这方面的讲座,为大家答疑解惑,慢慢抹平大众对这谎言的惊慌。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受访者也向记者反映,哪怕是某些确实与真实情况脱轨的谣言,都需要有关部门经过认真缜密的调查程序,以详实可靠的数据搜集,保证结论的客观公正。

  “慎对谣言应成政府的公共应急理念。”一些心理学的专家认为,只有负责调查的有关部门尊重民意,以科学、中立、诚恳的态度树立公信力,才能让该消失的谣言失去传播市场,让该还原的真相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回头看看挺可笑 2008-9-18 浙江日报000132008-09-1800003;48256F32002924A6482574C6000F17EC[A1-陈惠≈B1-庞承] 2